育兴堂



- 项目类型:零售
- 项目地点:运城市
- 建筑面积:220.0000㎡
- 项目造价:60.0000万元
- 主案设计师: 姚江
- 参与设计师:买子洋
- 竣工时间:2024年10月
- 设计机构:山西巢与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项目定位:七年前,偶然的机会参加了一个新茶品茗会,据说是个茶痴在山上自己做了些茶,要对外公示……本地和外地的茶界大咖们都有到场,差不多三十人,大家交头接耳很是热闹,独见一人弯腰凝神,面对茶饼小心翼翼的持刀开启……,他心无旁骛的专注样很有脱序的美感,这个“茶痴”开茶的画面一直印像至今。
我的性情有些毛躁,一直有改良的心里需求,可也没觉得这是个迫在眉睫必须事………但这次经历促成了我要通过“茶”来修理自己的决心! 如今的《育兴堂》茶庄,正是这个茶痴朋友邀约我们设计的新店。
喝茶,可以是个郑重其事的事!首先是喝茶的对象,然后为了出一泡好茶,在心态、专注力、桌面陈设、茶、壶、水、冲泡方式等都有极高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修磨心性,再往纵深了去,发现这是一条联通传统文化内核(内在性)的路径,在中国的传统传承中,视乎只有“茶”的文脉从未间断过……。
在有5000年历史的山西运城,在东西方价值交融的当代社会中,该用怎样的空间来承载“茶”这个古老的行业呢?----我们采取的策略和定位是——以现代主义的构筑方式,现代工业的输出方式,创造性的表达传统精神的内在性:伦理、秩序、安稳、静谧、简洁、优雅等!力求生长出空间的“空”性来,让空间以极大的包容度来承载“茶”的各类事件。 -
空间意境:大厅顶中的圆形灯膜,源自传统庙堂的藻井(也可以理解为罗马神庙的通天圆),这种严肃的神性气质能有效的抑制人性的轻浮和放纵,在静默中的茶得以彰显。
茶庄位处城市市中心高端小区的西边门面房,是坐东朝西的二层楼联排商铺,面积220平面,层高4米,后有小门连通小区。
大厅除了圆顶的光和一些隐藏光之外,只有陈列柜中照亮茶与茶器的光,有点像教堂的布光方式:天和神是受光的主体,其他暗淡,是希望“茶”的光辉得以彰显,但很明显,空间里的人一定是该被尊重的,所以通过西边的大玻璃进来的阳光,是非常好的破局方式,中国传统的阴阳于此和合。
空间的分布与配置有着合理的等级秩序的考量,空间的叙事节奏也以此展开,比如公共空间用水泥地材,包间则用比较华丽的木地板,重要的房间(包间)需通过路途的铺垫和转折才能进入,等等。
这些所有的举措,最终都指向了与“茶”相关的静谧与空灵。
-
空间布局:空间布局的状态用图纸来表达更为恰当,详见平面图和实景照片。
1,以极少主义的构筑逻辑来运营空间,凸显“少”与“多”的辩证关系,即做的很简单,但感觉到很丰富,这些感觉在空间现场会比图片更有感染力。
2,以室内建筑的逻辑来构筑内部空间(建筑中的建筑),力求空间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独立性,并以某种关系关联着彼此,空间呈现出的状态的确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建筑感”。
3,门面朝西,可以利用落日的角度引光入室内的深处,所以一层门口的包间上部用大尺寸的玻璃隔墙。
4,入大厅需要通过两个过渡空间三道门才能抵达,这是传统二进院的礼仪方式,营造大厅的深远和静谧氛围。
-
设计选材:用材的总体逻辑仍以《极少主义》的逻辑去运行,包括:少的材料品类,简洁的施工工艺,还有少的资金投入(高性价比)等等。
主要材料是:
1木材:原木板制品(板式家具的制作逻辑,铜片护角固缝的传统工艺),实木门,实木地板等;强化环保性,避免藏茶串味,更重要的是张显木材“木”的特质(避免有工艺化和风格化趋势),空间中的"木"柔和自然,和茶是天然的对应之物。
2水泥地:用于包间之外的公共部分;水泥地的运用除了有朴素自然的考量外,更是赋予了公共空间低调与内敛的属性,越是低调,空间的包容力就越大,这是规律,开门做生意嘛,理应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3腻子:大面积的墙面和顶面使用,看着很高级的表皮机理也是用腻子做的,有污痕用砂纸打磨去污即可,便于维护耐久使用。因时间流逝腻子有黄变迹象,和老茶老壶一样呈现出“老味”,是难能可贵的时间的色彩。
4水性地坪漆,主要用于卫生间的墙顶地,以及洗涤区需防水的部分,比起瓷砖有着很明显的优势:省钱,高效,易于施工等。
5,灯具,洁具,布艺等材料的零星补充。
-
用户体验:9月中开始交付使用,使用过程中有些细枝末节没安置合适,比如门口灯笼偏小,然后竖向增加了两,棋牌室的换气功率不够,然后添加了排风扇等等,还需要时间去磨合调教。
因为是商业零售与休闲体验的综合空间,所以,我们除了考察堂主的意见外,还询问了店员和顾客的意见:有想不到茶空间是这样的?但又觉得很合适;有觉得高端大气的;更多的是觉得很安静很特别,也有好事者对诸多细节不解问东问西的,总之是好声一片……或许是大家客气吧没直接听到负面的声音。
堂主的意见是:运营运行待客接物都很顺畅,新客增长速度也比老店快很多。客人们一般是下午开始陆续到店直到晚上,他说他很喜欢这里的早上,在他自己的茶室中(照片里的最后几张),自己泡壶茶,看看书,想想当天的工作……他觉得空间有很大的包容度,无论是自己和自己相处还是和朋友们相处,空间都有不一样的美好呈现。
施工完成之后,堂主之前老店里有他许多心爱的物件(包括字画),现在老店关了,他希望这些物件继续在新店里展陈,这是我们之前没留意考量的地方,当然,这个空间的包容性是完全没问题的,但会因这些物件的气息,使空间变得市井气息浓郁………,或许,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静孤空灵的纯粹气息,烟火气浓郁些对大众更显友好。视频里的状态就是堂主主导的陈设……
就让时间去承接一切吧,无关对错。
门面房在宽阔的南北向大路的东边,房前是门店专属的停车区。窗上是一块简单功能的电子屏,电子屏日常出现的是像万年历一样的日期和时间,希望给周边邻里和路人养成看时间的惯性,像教堂钟楼的存在。
从整体的外部环境考察,这排门面房有完整的建筑和建筑外观,而且做的比较讲究,无论好与不好,我们的茶空间是在这里出现和开始的,所以,茶空间(室内建筑)理应是从内部延展出来,与外部的建筑交汇,两者汇集生长出的容貌,就应该是我们要表达的外部形象了。 同时,茶室的入口也是室内建筑叙事的开始,以低调的形式展开是比较合适的策略,于是,只在原有玻璃和玻璃门的范围内运作,原地后退60公分做了原木玻璃墙(和室内的原木一致),然后做了个门洞和一扇厚实的入户门,门左做了个花池,后面(室内包间)用红色的窗帘衬托日后生长出的绿植。门口的字号招牌想了许久,在快完工时才有的决定:用青石阳刻做成了一块“碑”,用意是希望《育兴堂》这个字号如石碑一般恒长久远,屹立不倒。
推开门是一个深色压抑小前厅,地面是除尘毯,小厅后面的空间清晰可辨,但不知深浅。
从小厅到大堂需要经历三重门,这是类似传统二进院行进逻辑,是铺垫的礼仪也是伦理与秩序。
前厅顶子很低,但实则是个独立有顶的小房子。
室内建筑和室内装饰的根本区别在于,装饰是在表皮上刻画,而室内建筑是要在建筑中做建筑,在整个空间中,每一个个体都是清晰可辨的,都有清晰独立的呈现。比如从包间内延展出来的木地板,你会觉得那是包间的一部分,是承接入门的前迎铺垫。
包间一丈见方,这个尺度在古代有专属称谓:“内”,意指内人呆的地方,在这里面我们设定为女性专属的空间。
红窗帘和窗外花池的景致(未来的景)。。。。。。空间高阔,视野开放,确是女子们茗品聚会的好地方。
落日倩影,诗意满墙。
在大堂回看入口
在大堂回看入口,个体的独立意志清晰可辨。在大空间中,独立的前厅房子,独立的门洞(垭口),独立的墙体,以及链接各方的透明玻璃墙体。。。。。。
顶上的圆充满了抽象意味,是按庙堂藻井的方式来设定,也有罗马神庙圆形天穹的意涵,赋予了空间神性的意味,的确,这是个震撼人心的空间,尤其是第一次访客,即便是熟悉空间的常客,在这个空间中也会比日常收敛,会安静的与茶为伴。
光照亮的地方主要是顶和柜里的展品,虽然和教堂的氛围差别很大,但“光”输出的逻辑来自教堂,教堂的光主要是照亮“天”(穹顶)和神(神像),在这个空间中,展品的光就是和神的光平替的,设计的逻辑来自于马克思对在伦敦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的评价:他们把商品通过精致的包装显赫的陈列在展台上,是把商品变成“神”供人们敬仰。在这里茶的属性虽然是商品,但在中国的传统中“茶”是具某种神性意涵的。
希望在室内营造出天地,其中的大堂、楼梯间、后庭以及柜子后面的空间。有各自独立和完整的表达,也都有明晰的显露方式。
枢纽与发散
后厅左侧是卫生间,右侧可通往小区里,便于那些穿着拖鞋从家里步入茶室的门。壁灯旁是落日霞光,是设计之初的预判,门店坐东朝西,阳光透过多重上空的玻璃,从户外穿过包间、大堂、经过后厅的圆形拱洞,奔袭至此。
卫生间立面有配套的洗手池,这是卫生间外的台盆柜,专用于洗涤茶具,是用途的伦理。台盆左边留空是给茶具和盘预留的位置。
这个拱圆的门洞和二层中厅顶上的圆,是大堂顶圆的延展,并非风格上的诉求。
楼梯与后门
通往二楼的步道。
玄关墙的造型强化楼梯入口,也是解决下楼时遮蔽前方柜顶灯光的突兀。
这个视角能清晰的看到户外与室内的对话方式,可惜没拍到阳光洒往室内深处的景致。图右柜后是个小茶室,属于大堂的附属空间,因此上空联通,是给有私密需求的客人试茶或是大堂的补充。
这个魔幻的楼梯并非原始存在,也并非刻意为形式运作,是为了更充分的利用空间才改造结构促成的局面,因为楼梯间的改造,多了个二层卫生间,一层卫生间变大了三倍,二层的棋牌室也大了一倍。
扶手上的杨木板和空间的其他木作一样,用板式家具的逻辑来运作实木板材,面层手扫水性漆,为了不用汽钉(修补钉眼工费),面层直接上自攻螺丝和铜帽,研发这种木作方式是为了省钱和便捷,更是处于环保的需求,这和茶易吸味的属性相关。
楼梯间上的灯能透过中缝照到楼下。
过道的吊顶压到了2.2米的高度,希望压抑的过道过滤掉大堂的丰富和开阔,完工时,刻意掐断了过道中两个灯,要用这段拥挤、压抑和幽暗铺垫出后空间的幸福尺度。
过道尽头是较阔的小中厅,圆顶是大堂圆顶的回应,完工时发现圆的比例偏小且光线太亮,于是刷了深色色漆,顺便把圆的边界外扩了一圈,避免了拆改。拆改可以表明纠错的决心,但顺势而为更是一种稀缺的能量。二层的三个房间入口都安置了深色调矮顶的过渡空间,进主空间时再压一下,像音乐的节奏一样律动。入口的暗绿色和大门前厅是一个色调,也是进入房间里窗帘的色调,像文学作品一样,空间的叙事是由多条线索交织并行的。
这是二层卫生间的入口通道。
没用瓷砖,耐磨的水性地坪漆突破了传统卫生间的感官气质,是更洁净清爽的感觉。蹲坑引用了户外旱厕的符号矮墙,认人蹲的更安心。
过渡空间虽小,但给主空间带来的从容感很足,是该有的配置。
二层包间里的样貌。
某些时段的幸福感意外闯入。
一些茶具
夜幕降临,花池边,从窗外看向茶堂。。。。。。
一层平面布置图
二层平面布置图
一层原始结构图(标高为顶面及顶面管道的高度)
二层原始结构图(标高为顶面及顶面管道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