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体式的建筑



作品说明
- 项目类型:别墅
- 项目地点:运城市
- 建筑面积:580.0000㎡
- 项目造价:300.0000万元
- 主案设计师: 姚江
- 竣工时间:2023-06-23
- 设计机构:山西巢与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票数 : 2
-
项目定位:项目是城边村的一块宅基地,做的是建筑、园林、室内一体化的全案设计。
2011年拿到基地时就开始设计,2020年开始建造,2021年主体完成,2022年几乎都在拆拆改改,2023年内装修基本完。但仍会继续,是使用和感受之后的调整:陈设的增补(艺术品的人文精神指向),空间关系的调校,园林与建筑的更多可能性等。
建造中思考和运行的东西很多,有建筑学范畴的:场域关系,空间叙事,尺度与节奏,诗性等;也有伦理与哲学层面的:儒释道与基督,古今中外的考量;还有因拆改得出的反思:需坦然承认(接受)已发生的痕迹,要顺势而为! 能顺势而为是因为有“无所不能”的可能性……,这些,都要囊括在这个简洁朴素的砖混结构之中。
所以,我想表达的项目定位:是意志清晰的不断叠加形成的混沌(复杂感),也是意图明确的让这座院子有能力的去承接各种价值,且关系成立。即:最少的物质需求和最高的精神追求!
-
空间意境:设计之时建筑语言遵循了这样一个法则:
规避一切风格一切符号,试图在每一个空间每一种质料中,辨认出他们的“初始设定”,努力的以最诚实和本质的方式输出,并形成建筑语言。
比如希望空间里有木材的参与,于是就在木材呈现的纯粹感受上施展,而不是把木料做成某种标签类的工艺品或其他。再比如花园的某个核心位置需要强调其分量,则会安置一块石头,并能感知到石头的重量(不是那类供人欣赏的景观石)。
即,物与空间:不是人的欲望对象,不是装饰,不是风格,甚至不是审美。物,是沉默的物的语言,物和空间有着与人平等的合法性。但,又在审美之中,是物与空间,空间与人,在筑建中相互交织,相互平衡,共同互建的过程中生产出了的美。
所以,空间场景……文字、图片、视频等局限性很大,只有人在建筑的本体语言中才是最佳的场景表述。空间意境……更是来自于独特的空间体验,是空间的叙事逻辑带来的心里感受,也是那种可以刻入人心的触动之力。
……有点说了等于没说的感觉哈,但的确,优秀的建筑只能是用建筑本体语言去表述,别无他法。或许从后面的那些图片和图片上的文字描述中,能判断上面所表达的。
-
空间布局:从外部进入庭院是以《桃花源记》的叙事方式开始,初入眼帘的庭院花园(触动力)足以斩断与外界的关联。
进入主体建筑中,布局遵循“极少”原则:
1·基础逻辑:各种功能好用但不求极致,是必须的存在甚至是唯一的选择,不做多余铺排,更不为表皮的修饰去陈设。
2·精神逻辑:遵循传统的伦理秩序,导向“和合"之态,诉求静谧与安宁。
3·内与外的“精准”沟通,行成诗性的整体关联。
身处庭院和房屋之中,因其独特性(空间掌控人心之力),有不知身在何处的幻境感,尤其是从二层室内出到户外的露台,这种感觉更是强烈。
通过狭窄的楼梯甬道上到屋顶,此刻的心绪便是从幻境中回转到现实的感慨,因为屋顶能俯瞰到建筑的全貌和周边环境。
-
设计选材:1,在材料的使用中,尽可能用最为常见的“低档"材料去运作,比如:水泥地,粗加工的木材,拉毛滚筒滚涂腻子机理(面层不刷乳胶漆),用水性地坪漆替代瓷砖(全屋没用一片瓷砖),室内靠外的墙和顶做内保温,院落大面积留土不硬化等等。
2,努力的摆脱商品的商业逻辑,重新评估价值,试图使用这些“低档”材料来运作出空间的奢侈感,运作逻辑就是让空间足够低调,低调到几乎可以包容一切,然后通过物料与陈设的合理匹配,促成某种对比关系,当然,这些还构不成空间的奢侈感,重点是梳理空间的节奏与关系,那些如齿轮般精准链接的感觉逻辑,空间在张弛之间呈现的感觉,在服务与被服务的从容空间中彰显了奢侈感受。
3,打破行业价值的材料施工工艺,用工艺的粗糙与细腻编织空间的节奏。比如拉毛滚筒做的肌理腻子,户外颗粒粗粝无规则,室内公共空间均匀圆润,主卧室是精致的小颗粒,二层孩子房则用更细腻的乳胶漆面层。大面积用颗粒肌理还有另一个意图,就是利用颗粒呈现的光影,使原本简单单薄的墙面,折射出厚重的力量感来。
4,关于色彩:有色涂料的运用,目的不是好看,意在功能性的空间界面划分,连同其他材料的色泽共同赋予空间色彩(非颜色属性)。也可以通过不同材质的颜色来定义等级秩序,比如木本色的门(门套)关联的是主空间,白色的门则是附属空间,肌理腻子没刷乳胶漆,原因是腻子有自然黄变的特质,这种自然的旧色是可贵的,他们和水泥以及木材的同步老化,是美妙的时间痕迹,这些都是有生命力的空间色彩。
-
用户体验:这是设计师(我)的自宅,目前的感受是意料之中但又是时常被感动的状态,最大的惊喜来自于这方私有天地带来的静谧与安宁,还有雨、雪、阳光、时节的变化都在精彩的演绎着。但仍有很多不足,比如园林和建筑的关系,林木品种的选择与生长的势态等都有待调整,还有使用过程中的顺滑度不够,使用的物品与空间关系的契合度有待提升等。入驻后才更明晰的伦理关系与空间节奏,这些都有生长的可能性。当然,更期待能找到某种可再提升的探索方向。还有,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又该是怎样的局面呢?
设计时我总是努力的以他者的身份,客观的去考察和建构建筑中的关系,但最终呈现出的空间状态,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自传体式的建筑》。
这是一个一直在设计中,一直在建造中,同时面向着过去和未来,总是未完成但又是在完成中的建筑。所以,在整个建造的过程---既是生命的体验,也是生命的容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