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建筑里的新型服务空间——炳辉社区



- 项目类型:公共
- 项目地点:合肥市
- 建筑面积:1600㎡
- 项目造价:180万元
- 参与设计师:李裕瑶,李寅,郭凯月
- 竣工时间:2021-01-15
- 设计机构:安徽科图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项目定位:项目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炳辉社区,建筑改造主体原为安徽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苏式风格建筑,介于“文化遗产”与“过期旧房”之间,虽年代并不久远,但具备一定价值。改造旨在激发老社区空间场所的生机活力,让改造后的空间环境更符合人们的交往行为与社会需求。在保持老街区的文化记忆与建筑文脉的同时,探讨被大众认知并参与的空间组构方式,有效解决老街区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等多方面问题。
- 空间意境:睦邻服务区以服务周边居民为宗旨,为社区居民提供邻里交流、艺术展览、亲子活动、文娱活动、社区议事等功能的“会客厅”,使社区居民产生身份认同,提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热情。
- 空间布局:空间布局有明显轴线关系,强调中心对称,平面呈简单“品”字型布局。建筑立面具有轴线对称三段式审美,把建筑物的轮廓处理地清晰而有节奏感。材质和颜色统一。女儿墙屋顶和檐口形成建筑屋顶,建筑檐壁贴有白色马赛克,少装饰,简洁现代。梁柱之间设有木质窗框,使得建筑感观上轻巧了许多。
- 设计选材:建筑细部装饰构件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室内空间多简洁大方,装饰较少,高空间、大进深。立柱式栏杆扶手为木质,立柱之间为纤细灵动的铁质图案,且具有指示方向性。建筑外挂楼梯运用了简洁的装饰构件及水泥花坛装饰。室内顶部利用原有保留下来的矿棉板图案运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图案。外立面通过绿色水洗石、马赛克拼贴等同色系材质整体呈现青灰色系,这也是常见的苏式公共建筑色彩之一。同时室内地面铺装则运用颜色的对比反差手法来提高视觉效果。
- 用户体验:本项目改善了老街区改造所面临的物化表象更新与内在活力的不足,基于街区人群结构行为需求与差异化特点,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邻里空间,让老街区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城市记忆得以延续,平衡老街区社会、经济、文化与空间的关系,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背景 | Background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扩张,城市面临老旧社区的去留问题,基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城市记忆的延续,部分老社区迎来提质改造的发展机遇。当前老旧社区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老社区公共空间缺失和环境质量改善问题;建筑风貌保持及传承问题;人口结构的适应性调整问题。
政策 | Policy 2019年包河区被确认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根据包河区《关于推行城市规划建设与社区治理服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的部署要求,包河街道炳辉社区拟对辖区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三供一业”移交的1419平米“职工之家”进行综合改造提升,打造老街区社区睦邻服务中心标准版。
项目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炳辉社区,建筑改造主体原为安徽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苏式风格建筑,介于“文化遗产”与“过期旧房”之间,虽年代并不久远,但具备一定价值。改造旨在激发老社区空间场所的生机活力,让改造后的空间环境更符合人们的交往行为与社会需求。
场地现状 a. 该社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占总人口的20%-30%,是典型的老龄化住区。 b. 街区内的基本生活服务设施整体配置水平低,存在数量不足、类型单一等问题,对于休闲娱乐等设施因可达性等问题受影响。 c. 居民多以有规律的日常生活活动为主,社交活动空间单调,缺少自主选择的邻里空间。
设计策略 伯纳德·屈米:“空间不是建筑师的主观意念,而是根据人类行为操作的结果。人的活动赋予空间以灵魂和意义,反之,空间也对于人类行为起到刺激和引导的作用。” 重新构建“人群、活动、空间”关系:通过改善物质环境提供邻里交往的共享平台,吸引一批社区内活动较少的人中青年人群,为社区邻里空间注入新鲜的血液,避免社会空间的过度分异与隔离,同时实现也了空间共享,更高效地利用城市资源;创造适宜的空间环境鼓励自发性活动,促进更多的居民交往活动,间接促进连锁性的社会性活动;通过对社区内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为不同年龄层人群提供娱乐、工作、交流的契机与共享平台,达到激发街区活力的目的。
改造后的公共服务区:这部分功能空间主要包括各种社区行政服务功能及办公室、会议室。如民政、社会事务、人社、卫计、党建、残疾、老龄、退管,政务服务等公共服务受理平台和承接街道各项工作的事务办理平台。
从一楼看向二楼
大礼堂采用活动且易收纳家具 , 以适应不同形式的会议或是展览活动,如党员大会时采用行列式的连椅布局 , 而小型交流活动时可以形成向心的布局来提供更好的交流氛围。
睦邻服务区以服务周边居民为宗旨,为社区居民提供邻里交流、艺术展览、亲子活动、文娱活动、社区议事等功能的“会客厅”,使社区居民产生身份认同,提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热情。
在充分尊重原建筑空间特质的前提下,探索了老旧物质空间对新需求的适应性。一方面从设施上通过提供多个层次多种类型的社区活动来满足居民日常和周末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应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营造社区文化氛围,加强场所领域的认同感、归属感,凝聚居民生活的共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