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定位:乡建有一个对建筑师很不友好但也挺有趣的现象,就是很难确定建筑的红线。 每一栋新建筑的建造,房屋边界的确定基本都是不停地和周围邻居,和公共道路空间,和村委政府沟通与摩擦出的结果。几代人不断的重建与扩建,原有村落已经很难找出一条笔直的马路,道路也是时宽时窄。 宅基地用地范围的不明确,与极度的不规则,给初期方案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几版方案由于用地的变化流产。一开始很规则的布局方案被认为浪费了基地的面积。之后设计定制出了化整为零的策略,建筑群由四个独立的小院落围合一个公共庭院组成。 每个小院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甚至可以根据红线沟通的结果进行各自的调整而不影响全局设计。
-
空间意境:设计在四个相对独立的体块上进行了削切,形成了各自独享小庭院以及露台,露台的高度在普遍是一层的村落中拥有很好的视野。 四个露台设计上面向东南西北四个不同的方向,望向包围村落的山体。而中间共享平台则享有360度的环绕景观。在传统的中国乡村机理中,存在着一种即单调又杂乱矛盾特性,在设计与施工能力和预算限制下的民居几乎是用着一种同样的建造方式,形成了单调近乎压抑的村落空间。 但同时由于土地,规划和私搭乱建的问题,在单调的机理上又形成了杂乱无章的排布与质感。忘山云舍希望能在传统的乡建模式上探索出一种新的设计施工体系以及能运营生存的生态系统。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仍是山,而逐渐被后人理解成为人生的三重境界。而忘山云舍不仅仅是一间民宿客栈,我们更希望他成为人生修炼的道场,透过建筑能多理解多喜爱自然一点。
-
空间布局:忘山云舍坐落在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交汇的小山村中,设计在原有场地内划分了4个独立的院子,同时又围合成了一个公共的大中庭。在享受首层私密小庭院的同时,每套户型都享有一个二层相互独立的平台,平台分别望向东西南北四个不同方向的山脉。这也是民宿“望山”的含义。 除了能真实的看到山,民宿本身更想传达的是一种“山下”的生活方式。设计风格以极简为主,材料上辅用了大量的木材和竹子,希望能用自然的材质增加一点温暖的情感。 在建筑的首层设计的圆形沙坑是小朋友的最爱,和几个墙面和楼板上的圆洞相互嵌套形成了丰富有趣的空间效果。
-
设计选材: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与当地现状形成了较大反差,同时机理上融入村落形态,也形成了街道与公共空间。进入民宿首先进入到公共庭院中。庭院内用了竹子作为墙面材料, 营造了温馨自然的休息环境。
-
用户体验: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第一重更像是小孩子的视角,从喧嚣尘烟的拥挤城市中逃离出来的人们,走进自然的怀抱,如图孩子投入母亲的怀抱。 忘山云舍设立的初衷就是希望提醒城市中的人们,心中的“山”就在不远处,唤醒心中对自然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