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户开始,空间就给人以辽阔幽深的感觉,映入眼帘的石材立柱牵引着人的视觉中心往里探究,尺度的开阔带来了豁然明朗的心境,东方庭院式的卷轴由此自由打开。阳台的树木翠绿鲜活,越过这跟立柱,便能踏入另外一番天地。
仿照日式庭院设置“缘侧”,一半探入室内空间,一半隐入室外平台;锐利的硬质线条与木头的柔软边缘相遇,舒适的留白塑造出内敛的氛围。坐在这里回望室内,整个房屋空间成为庭院,城市景观与室内图像更换,内与外,天工与人造的反转,使得人与房屋产生有趣的反应。
庭院收拢为一角山水,棕叶低垂,勾勒出现代热烈的轮廓,又渲染出东方诗意的光影,在对比中,营造出空间的层次感。
木质温润细腻,石材洁净如洗,浓烈犹如树木颜色的皮质沙发和窗墙,与深色背景墙相互映照,如同白昼与黑夜的对话。
【改造前】 此区域除了起居室和餐厅空间,其余空间都是封闭状态,相互分割。
【改造后】 • 利用书房的开放,联动公共区域的起居室、厨房,和私密区域的卧室、衣帽间,同时拥有私密性和开放性。 • 厨房的完全打开,在厨房、书房、起居室之间形成多点流动关系,视野相互穿透,交叉形成视觉中心。
穹形的精确线条,与收纳区的敞开,赋予空间足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艺术漆的肌理感与天然石材的纹路,让空间沉稳而葆有活力。
时间赋予木材、石材斑驳的肌理,也在物理空间上对物品进行承托收纳;来自于自然的材料被拆分、重组,增加了视觉、触感的层次变化,在舍弃过多繁复修饰后,更是提升了空间的完整度。
【改造前】 • 厨房区域完全封闭,缺少交流沟通; • 面积较小,可以使用的空间少,几乎没有收纳展示的空间; • 视野较差;
【改造后】 • 厨房使用面积扩大至三倍,收纳功能细化,并且增加了可使用空间; • 把操作区集中在中心区域,岛台+开放式操作区+餐厅的模式,操作时无需面墙,使用者可以在任意角度与家人朋友沟通; • 利用阳台绿植将城市景观引入室内,整个室内都可以观看到城市公园,弱化建筑内空间与景观的界限。
沉重体块感的岛台,与单薄的不锈钢在视觉上交错,形成丰富的形式与层次;木头、石材、小方砖,从视觉、触觉、嗅觉让人感知到“家”的温度。
空间将温润典雅的氛围感娓娓道来,遮蔽、开放、穿插、连通,多变的空间塑造手法,带来连绵不绝的视觉与心理感受叠加,形成有趣的空间语言;室内是一家烟火,窗外是城市的绿水长流。
工作空间是纯理性的表达,卧室是感性的融入,将需要宁静的卧室与书房组合在一起。平滑简单的黑色木头与敦厚质朴的石材,碰撞出有趣而跃动的节奏,隐形门与折叠窗,让空间拥有自由开放的可能。
随着空间的打开与关闭,人在其间行走相望,视觉的连通促成空间功能的流动,这里不再只是被限定的书房,也是与身处厨房、起居室的家人交流对话的平台。
卧室空间是流线的尽头,主卧大套间拥有丰富的功能分区,睡眠、起居、衣帽收纳、盥洗、梳妆,从通透的起居室-书房延伸到睡眠区。在保证其他房间不能直视睡眠区的前提下,采用隔而不断的方式,利用柔软的布料和柔黄的灯光,包裹住身体和内心。
不对小朋友的发展进行任何限制,有趣的空间元素--上下床、引人注目的爬梯、圆形的航空窗、爬杆吊网,激发着小朋友去探索与发现。
改造前平面图
改造后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