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建筑单体位于大雁塔景区的心脏位置,距离大雁塔仅有200米的直线距离,一栋双回字独栋建筑位于大雁塔正东侧,现浇混凝土仿古式设计,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大雁塔及大慈恩寺国家级5A景区的历史与人文气息共同烘托下,业主希望这个民宿设计承接景区与住宿功能的转化,在景区中闹中取静,在禅意生活与市井趣味中产生联结,平面呈双内庭的双回形建筑给民宿空间带来了丰富的可能性。
景区内建筑特有的再造古朴外壳与民宿入口如何衔接;大层高、坡屋顶的混凝土空间如何更适合客人住宿与起居;怎么能尽可能多的保留观赏大雁塔的宜人观塔房型;都是设计本项目的重点。
二、空间设计理念
大雁飞过俯瞰的自然意向成为本次设计的主旨,汲取“谷”、“水”、“石”、“光”、“雾”等自然元素主导空间分区设计,各公共空间独有的自然设计属性是为了让空间幻化成为或高或低,或明或暗,或流线或折线,或嶙峋或狭窄的山谷、溪流、巨石、天光或浓雾,通过内筑的结构和定制的肌理触感,使得身处其中的你我会有超脱时间感,将人们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解救出来,引领内心,通过这些眼前呈现的天然元素意向短暂忘却真实,营造游走在自然中的感受。
三、灵感来源
唐代诗人李白曾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大雁懂得人情,带走愁绪。因此,我们在这个绝佳的赏塔景观建筑内,假设旅人是一只大雁,在慈恩寺的上空,看到佛塔、又见山谷、水流、人群和街市,并在天光变化中步移景异,简单朴素的希望来到这里的所有游客、住客都能感受到这份惬意舒心。
四、每个功能区域的设计亮点
主入口的迎客松与景观石昭示这是一处闹中取静之所,廊桥下的风铃声不绝于耳,也是激起宾客对场地进行探索兴趣的关键之笔。设计的基础要构建在新的秩序中,主入口的后置将动线合理分流,赋予宾客熨帖的仪式感和私享感。
整个二层的设计关注材质的纯粹性与空间丰富性的关系,且极力保持氛围与情绪的平衡感,能让空间尽善尽美地呈现于眼前。遵循原有建筑的结构和肌理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元素,新的内廷与廊道,增加二层不同视角的动线,重新赋予老建筑新的活力,从而建构丰富的层次与秩序,打造自然元素的生活美学。各主题住宿区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满足住客不同功能需求下的情景切换。
五、设计过程中的难点以及解决方案
如何呼应大雁塔这座世界闻名的佛塔是此次空间设计的重点,以自然元素串起所有空间的功能是希望在原有唐风建筑的基础上呈现本次设计,原有通高空间和双坡屋顶成了建立空间新秩序的完美画布,新与旧的对话与碰撞,叙述着张力与不被定义的空间风格。让体验者,让客人将这份不确定性延续,感受各个空间中的肌理、构成,将厚重的文化古都属性轻质化,重新赋予新的美学生命力,构建自由感受带来本真交互。
如何在5A景区营造闹中取静的民宿空间?功能如何划分?如何利用这栋建筑的独特观塔景观位?在空间与功能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设计赋予这个5A级景区统一规划下的混凝土仿古建筑一些新的视角。将这栋建筑的整体商业盘活,二层的空间与功能在什么设计语言表达下能更吸引人,更为品牌加分是我们解决的设计重点。同时二层空间的层高最高点达到8米,那么民宿空间的客房舒适度与公共空间的层高运用思路完全区分开,房间内利用吊顶造型的变化让房间宜人,而公共空间则充分利用层高的纵深优势,创造出拟自然的山谷、光廊、川流的可能性。
设计与施工的整个阶段都伴随着疫情特殊时期的政策变化,整个项目的进程很缓慢,需要设计师与各方面工作人员耐心协调和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六、关于选材方面,注入哪些思考与创新
为保持空间主基调的完整性,也为了预算考虑,极为克制的让艺术涂料贯穿所有的空间,成为类似一张“旧宣纸感”的基底画布,涂料内的骨料加入也更加深了这种手工造纸感。
大块面的做旧紫铜铜板出现在主要的房间入口处,让每一间客房更立体,金属材质与旧宣纸感的艺术涂料在立面上形成鲜明对比,利落强硬的线条成就了每一个空间中的关键入口的识别性。紫铜铜棍主要点睛在前台的吧台设计,整个一层的暗调氛围中一抹内敛的光泽来自于前台。
洞石与水磨石的质感与颜色变化很多,但又不张扬,整好符合不同区域的客房在细节上的区分,多种洞石和水磨石配色方案的变化为空间点睛,搭配素色的软装与暗调的房间形成统一又跳脱的空间性格。
七、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选择废弃古建筑中的材料再利用,也是希望能赋予这个新空间一些老的生活质感,都是来自福建老民居或者祠堂里的红色陶砖,有当地人生活的痕迹,一些真实使用过的烟火气;有长途跋涉来的不易,一些为了材料再利用付出汗水的人们的期许,在黑色地砖和红铜分割线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水区域-弧线走廊
水区域-弧线走廊
内庭
观塔露台独享大雁塔
联通走廊
会客厅
复式房
大床房
大床房
大床房
大床房
观塔房
观塔房
大床房
大床房
大床房
大床房
大床房
观塔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