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睡在客厅里



- 项目类型:住宅公寓
- 项目地点:上海市
- 建筑面积:45㎡
- 项目造价:45万元
- 参与设计师:史鹏巍
- 竣工时间:2021-04-01
- 设计机构:史鹏巍天马工作室
- 项目定位:由于业主是一个人居住,为了让空间利用效率更高,本案没有按照传统的几室几厅的套路去改造。
- 空间意境:全屋沿用了studio的概念,将整体居住环境融合进一个空间,打造适合独居年轻人的生活空间。
- 空间布局:原始房屋是老公房,手枪户型,一楼带个小院子:
1.我们把院子垫高,让它与室内融为一体,并安装了可以完全遮盖院子的伸缩遮阳棚,保证特殊天气下,院子也可以正常使用,以延展室内空间。
2.床我们是特别定制的,留出一边放坐垫,可以与沙发构成一个合围空间,避免有朋友来的时候,需要坐到床上的尴尬。
3.西厨区里,我们把吧台、餐桌和工作台三个功能集中到了一个台面。
4.做了不少隐形门、嵌入式冰箱等设计,让视觉更整体简洁。
- 设计选材:为了节省空间,我们选用防眩光射灯安置在床头顶部天花位置,作为床头阅读灯。
- 用户体验:整体不错,偶尔有朋友来家里看球,也能围坐在地上玩嗨;有时候坐在小院里纳凉也很舒服。
这是套很小的案子,能贴的标签有很多。譬如说,爆改老破小(70年代的老公房改造)、打破几室几厅的成见(整个空间打通)、海龟青年的单身公寓、美术馆隔壁的家…… 但这次,我想讲的是这套案子本身背后的故事。 说实话我很少会接这么小的案子,而且手头不少项目都在排期,原本是不太想接的,但在跟两代委托人(骆哥父子俩)面聊完意向需求以后,感慨良多。 聊到小骆从小送到国外读书、聊到疫情辗转回国、聊到许多观念的冲突、聊到对未来和对居住观念的不同理解等等。 我也为人父,为人子,许多境况,感同身受。
这是套70年代的老公房,上海典型的“老破小”,手枪户型,原始墙体基本不可动。 房子虽然老,但是地段很好,交通便利,一墙之隔就是刘海粟美术馆。小骆从事的工作跟红酒相关,留学背景让他性格里带了点文艺气息,平常一个人住,偶尔邀请朋友一起来看球喝酒,原有的格局肯定满足不了需求,需要突破传统“几室几厅”的观念。
把能拆的全拆除以后,找了个天气好的日子,我在这套房子里坐了一天,感受从早到晚的光影变化。 通常见着这样的户型,大部分人的想法是弄个动静分区,将卧室放在里面靠近阳台的位置,如此就是入户—客餐厅—卧室—阳台的布局。但是这样一来,原本不大的空间,就切割得更加细碎。 闭眼想了会儿,如果我是小骆,在这个空间里,我最喜欢待在哪里?朋友来了,我希望他们在哪更舒服?如果室外的空间也能拉进来形成客厅的一部分…… 一整天,就坐在拆成毛坯的房子里,反复权衡各种方案、纠结具体的可行性。反复考虑后,发现这套户型里,最难解决的就是中间这堵短短的承重墙。一个方案是强化它,使之成为空间的区隔,但切开后空间太小不好用;另一个方案就是弱化它,用柜体包起来。如果选择后一种方案,延伸开来,这个柜体如何与空间和功能衔接…… 于是,顺着思路走下来,脑子里就有了下面的设计稿。
1. 室外的小花园和阳台整体抬高,与室内客厅拉平,室内外空间就融为了一体。 2. 不用传统的床,做个大大的地台,床垫直接放在地台上;地台边缘放上座垫,与沙发合围,形成客厅区域,解决了客厅容纳更多人的问题。毕竟有客人来了坐沙发,小骆只能往床上坐,也不太好。另外一个场景是铺上地毯,大家席地而坐,点上香薰、倒上小酒,开怀畅聊,斜倚着地台的高度也正合适。 3. 包住承重墙的柜体往客厅退一点,解决了入户餐厨区域空间狭小的问题,背面还能充当床头柜。 4. 房子就小骆一个人住,家里不会出现多人用餐的场景,于是将工作台和餐桌合并,扩出了西厨空间。是的,这么小的空间里也需要做到中西分厨。
构思呈现的实际效果。
在家醒着的时间,多数是待在客厅的,所以还是把家里采光最好的地方留给客厅。坐在这里,拉上纱帘,光影效果真的很舒服。没有太多的装饰,沙发背景用了从床头延伸过来的硬包背景,里面有暗藏灯带。
户型是L型,干脆就在设计语言内加了很多L型元素。来,看图里你能找出多少个。
今年爆火的日落灯,打出的光晕确实好看。
床头,留了点遗憾,背板略矮了点,应该与右边柜子等高。顶上阅读灯选用是防眩光的,被晃眼的感受不好,细节上就留意着点。
把小花园和阳台整体抬高到与客厅拉平,室内外空间就融合一体了。 小区不允许搭建阳光房,我们就安装了伸缩遮阳帘,长度正好可以覆盖整个花园,这样下雨天也不影响这块地方的使用。
花园自然光影。用断桥铝合金移门,解决隔热隔音问题,再配上金刚网纱窗移门,解决夏天一楼蚊虫问题。
其实本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餐厅,因为家里没有多人用餐的场景,大多数时候都是小骆自己吃些简餐,于是我将餐桌与工作台合并。
吧台、西橱柜、床,其实是一体化的,结构功能相连,整体由木作工厂定制。
自来水和净水共用一个龙头,有两个开关控制两个出水口。石英石水槽和龙头,黑色质感不错。
桌上采用电力轨道插座,可以随意插拔和移动插座的位置。将空间打开后,整个室内的采光都变的很好,且南北通透。
桌面装上轨道插座,就变身简易办公区
光影,就是最自然的装饰,再上其他装饰物都会显得多余。
西厨&餐厅区域,刻意通过黑白分明的对比,区隔两个空间。采光足够,才敢用黑色。内嵌式冰箱也让橱柜整体性大大提高。
为了视觉干净, 厨卫用了隐形门设计。
入户视角。
厨柜下面暗藏了LED灯带,方便操作。试想一下,切菜的时候人稍微俯身站在操作台边,身影遮住了光线,昏暗切配其实不是很舒服。
卫生间,洗漱台和座便都是不落地的,方便打扫。
一点点小小的强迫症,淋浴间的墙面用了黑白根大理石,地面的瓷砖和洗漱台的柜体,都选用了同一纹路的。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整体都是一个色呢?太黑了啊,需要用木色来跳一下。
衣帽间
这是套70年代的老公房,上海典型的“老破小”,手枪户型,原始墙体基本不可动。 房子虽然老,但是地段很好,交通便利,一墙之隔就是刘海粟美术馆。小骆从事的工作跟红酒相关,留学背景让他性格里带了点文艺气息,平常一个人住,偶尔邀请朋友一起来看球喝酒,原有的格局肯定满足不了需求,需要突破传统“几室几厅”的观念。
把能拆的全拆除以后,找了个天气好的日子,我在这套房子里坐了一天,感受从早到晚的光影变化。 通常见着这样的户型,大部分人的想法是弄个动静分区,将卧室放在里面靠近阳台的位置,如此就是入户—客餐厅—卧室—阳台的布局。但是这样一来,原本不大的空间,就切割得更加细碎。 闭眼想了会儿,如果我是小骆,在这个空间里,我最喜欢待在哪里?朋友来了,我希望他们在哪更舒服?如果室外的空间也能拉进来形成客厅的一部分…… 一整天,就坐在拆成毛坯的房子里,反复权衡各种方案、纠结具体的可行性。反复考虑后,发现这套户型里,最难解决的就是中间这堵短短的承重墙。一个方案是强化它,使之成为空间的区隔,但切开后空间太小不好用;另一个方案就是弱化它,用柜体包起来。如果选择后一种方案,延伸开来,这个柜体如何与空间和功能衔接…… 于是,顺着思路走下来,脑子里就有了下面的设计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