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质朴生活



- 项目类型:住宅公寓
- 项目地点:上海市
- 建筑面积:91㎡
- 项目造价:80万元
- 参与设计师:史鹏巍
- 竣工时间:2021-04-02
- 设计机构:史鹏巍天马工作室
- 项目定位:本案是小两口的婚房,都是礼佛之人,追求返璞归真的质感还需要单独且私密的佛堂。
- 空间意境:年轻人喜爱中式设计的并不多见,更何况还有礼佛需求,对我们来说是个独特的案例。
- 空间布局:在平面布局上,我们将两房改为一房,让空间利用效率更高,在入门处原本储藏室,设置了独立的佛堂(未拍摄) 。亮点在于我们用了新的墙面工艺,做出质朴的略带粗糙的质感,需要在细节图上才能感受出来。
- 设计选材:墙面材料应用了新的工艺,用传统灰泥加罩面制作出来的,保留了灰泥的粗糙感,又规避了可能掉灰的隐患。质感上和自然程度上,略高于微水泥,更关键的是,比微水泥便宜,施工周期还更短。这种质感和触感,图片上不太好体现,我们现场墙顶面都用了,黄色略带点红,在空间里,自带静谧的氛围。
- 用户体验:住进去几个月了,确实是越来越满意。现在最喜欢的地方就是客厅,晚上下班回来的时候,能躺在罗汉榻上看电影,真的是一种享受。
接手案子后我们就启动了工作: 1. 小俩口是礼佛之人,我们仔细请教了他们礼佛的流程、讲究、禁忌等等,还请他们提供了参考资料,供设计师深入体会。 2. 内部经过多轮讨论,也与俩人沟通确认后,我们发现,要营造一套偏中式风格、质朴静谧的空间,最好的处理手法是用墙地一体的微水泥,也就是有点侘寂风的样子。跟供应商沟通下来,7天的施工周期加28天的养护周期,时间上来不及。 3. 同小商沟通方案确定,这也是他们想要的。然而综合压缩工期后,发现还是来不及做微水泥,只能再想其他替代方案。这时,灰泥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其实灰泥是种很传统的面层材料,应用很广泛,在许多民宿和北方农村地区都有用到。但由于它相对粗糙的质感以及施工不到位容易掉灰的特性,在目前城市家装中,应用得很少。我们同供应商优化了灰泥的配方,将骨料调细,保留了其粗犷的形式,却在触感上很细腻;在施工完成后,面层上一道罩面,让它的防水耐磨性能得到大大提升。 4. 费了很大的精力,终于解决了面层材料的问题,改进后的灰泥可以实现微水泥的效果,五天的施工工期还不用养护期,我们终于可以在限定时间内完工交付。意外之喜是,造价比用微水泥还便宜得多,而唯一的遗憾,是灰泥不能应用在地面。
房子是规矩的两室格局,绝大部分是承重墙,回旋的余地不大;入户没有玄关,开门望去屋内情景一览无余;左边厨房与右边卫生间门对门,不太合适;进门一眼就能看见狭小的餐厅,客人来了就得先穿过餐厅才能进入客厅就坐。按照这个格局,几个需求提出来就有了点挑战: 1. 由于小两口都有每天礼佛做功课的习惯,要专门留出一个独立的空间作为佛堂。 2. 深泡浴缸是女主人要求的,为了每天下班回来的时候有个全身放松的时间,然而目前的主卧卫生间着实狭小。 3. 两人喜欢写书作画,需要一张大大长长的桌子,而现在不论是哪个空间,放下一张大长桌子都显得突兀。
新建图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们在为数不多可以拆改的方面,做了如下改造: 1. 知道小两口平时不会有太多客人来拜访,两间卫生间没什么必要,于是全屋就只保留了主卫生间。入户右手边的那间,原来是想改成家务间的,本意是可以解放阳台的洗衣晾晒,后面跟小商沟通,改造成了做功课的佛堂。 2. 打开次卧以后,长长的餐桌兼书桌就被挪了进来,两边大大的储物柜足够把所有书画都藏进去。书画一收,铺上餐具,开阔明亮足够七八人偶尔来聚会的餐厅也有了。 3. 把原来的餐厅让出一部分打造出一间浴室,剩下的部分就作为长长的走廊。对照平面,这样一条贯穿全屋的走廊打造出来后,房子视觉上显大,动线也跟着流畅许多。而浴室的出现,解放了卫生间的洗浴功能,让本来狭小逼仄的空间顿时变得宽宽敞敞。 4. 新餐厅挨着客厅的墙,被柜体+移门的组合包裹着。遮挡客厅的移门自然地成了可以移动的玄关,承重墙的存在也被前后两组柜体弱化。
敲黑板:通常将阳台和客厅打通,把阳台纳进室内后,会留下突兀且无法拆除的承重墙或剪力墙,我们采用的操作手法就是用柜体将阳台与承重墙拉平,再用木饰面包起来,整个阳台就成了一个精美的盒子。 另外,这里还要注意看吊顶。我在之前的案例里面讲过,要做这样一整条细线的灯槽,对墙面的平整度要求是很高的。想要做这种灯槽的住友,三思,先确定你有手艺这么细致的师傅。
原本这个盒子一样的阳台,是想作为摆放佛龛的地方,供小商夫妻每日做功课用的,这样入户右边的卫生间刚好可以改造成家务间,承担洗衣烘干晾晒的任务。然而,跟小商沟通之后才知道,两口子礼佛的功课需要一个相对静谧独立的空间,原来要当家务间的地方,就成了佛堂,洗衣机烘干机就只能放在了阳台。
在上木饰面之前,这个盒子是必须做好防水工作的,为了不让台盆和洗衣机的湿气毁了灿烂的阳光。所以我们先给整个阳台地面都铺贴好了一层瓷砖,接着才把这个盒子包装起来。有时候我们看到房屋里面就是简简单单一层饰面,以为不用多少功夫,其实里面使用的主材、工艺涉及的难点,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物力。
因为做了吊顶,也因为毕竟是有烘干机,阳台的顶上便不必再像常规操作那样安装晾衣架,而是在梁上安装了一个简易的晾衣杆,以备不时之需。安装在梁边上,从客厅看不到杆子,也不影响美观。
有意思的是,小两口在说需求的时候就一致同意不要电视,而是用投影仪。帘子一拉,两人盘腿在榻上整点零食,惬意的电影时间开始了。
刚刚说的移门,隔绝了入户一览无余的尴尬。
整面墙的柜子+移门把承重墙包起来了。
全屋墙面的灰泥工艺,可能一些住友还对我之前提到过的几种涂料有印象,这个灰泥就是其中一个,近看质感真的没得说。
平常客人来拜访留宿的机会极少,家里留有一间主卧室就足够。
坐在飘窗垫上往外望,景色还是不错的。
这里的卫生间原本属于主卧室,打开以后,这里就成了公用的卫生间。为了避免早晨抢厕所的情况,这里做了台盆与马桶间的分离。
台盆左手边就是浴室,淋雨和深泡浴缸都具备了。
这个角度看就能发现,餐厅也做成了盒子的样子。这里柜子顶上其实有道粱,为了不影响层高,我们把梁充分暴露了出来。再结合一下客厅移门那个位置可以发现,客厅中央空调的设备也被集中到了一条路线。梁和客厅空调设备的两条线,就在这个柜子交汇。能看出来吗? 此处知识点:若进行户型改造,常会遇见多出来且无法拆除的梁柱等结构,一种手法是用吊顶或柜体将它包裹起来,譬如前面讲到的阳台上的承重墙处理手法;一种手法是将之暴露出来,作为一个造型使用,与空间内的其他物品形成呼应。此处即用的是后一种手法。
原本的次卧室,现在变成了餐厅兼书房,两排大大的柜子里是女主人的各种书画。长长的餐桌也可以是书桌,足够女主人铺开来写字作画。灯是女主人亲自选的。
桌子后面还有个边几,用来放煮茶的器皿和燃香的小炉。写书作画的时候煮上一壶清茶,再点上一盘沉香,再没有比这更加沉静心神的事情了。
站在书房望向门口,长廊打造的纵深感能让人一进门就感觉房子宽敞。 图片左侧,进门右手边是佛堂,供两口子每日做功课冥想。为了这个地方,我们花了挺多时间的:一是要在佛教这块做比较深入的了解,二是要详细询问两口子礼佛的方式、流程、禁忌等等方面,团队内部也找了不少资料来看。由于佛教方面的忌讳,我们没有拍摄房间内部摆设。
入户左手边就是厨房,为了美观,也是为了不冲撞佛堂,做了隐形门设计。厨房右边这里也是两扇小小的隐形门,里面藏着各种鞋靴包包。
房子是规矩的两室格局,绝大部分是承重墙,回旋的余地不大;入户没有玄关,开门望去屋内情景一览无余;左边厨房与右边卫生间门对门,不太合适;进门一眼就能看见狭小的餐厅,客人来了就得先穿过餐厅才能进入客厅就坐。按照这个格局,几个需求提出来就有了点挑战: 1. 由于小两口都有每天礼佛做功课的习惯,要专门留出一个独立的空间作为佛堂。 2. 深泡浴缸是女主人要求的,为了每天下班回来的时候有个全身放松的时间,然而目前的主卧卫生间着实狭小。 3. 两人喜欢写书作画,需要一张大大长长的桌子,而现在不论是哪个空间,放下一张大长桌子都显得突兀。
新建图详情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们在为数不多可以拆改的方面,做了如下改造: 1. 知道小两口平时不会有太多客人来拜访,两间卫生间没什么必要,于是全屋就只保留了主卫生间。入户右手边的那间,原来是想改成家务间的,本意是可以解放阳台的洗衣晾晒,后面跟小商沟通,改造成了做功课的佛堂。 2. 打开次卧以后,长长的餐桌兼书桌就被挪了进来,两边大大的储物柜足够把所有书画都藏进去。书画一收,铺上餐具,开阔明亮足够七八人偶尔来聚会的餐厅也有了。 3. 把原来的餐厅让出一部分打造出一间浴室,剩下的部分就作为长长的走廊。对照平面,这样一条贯穿全屋的走廊打造出来后,房子视觉上显大,动线也跟着流畅许多。而浴室的出现,解放了卫生间的洗浴功能,让本来狭小逼仄的空间顿时变得宽宽敞敞。 4. 新餐厅挨着客厅的墙,被柜体+移门的组合包裹着。遮挡客厅的移门自然地成了可以移动的玄关,承重墙的存在也被前后两组柜体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