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同堂的聚与避



- 项目类型:住宅公寓
- 项目地点:上海市
- 建筑面积:237㎡
- 项目造价:189万元
- 参与设计师:史鹏巍
- 竣工时间:2021-08-20
- 设计机构:史鹏巍天马工作室
- 项目定位:三代人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有摩擦。所以除了相聚,家里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去消化情绪,也是一个点。更重要的点是,气消了以后,如何在一些空间里,用半避不避的方式,让一家人更容易地回归融洽。
- 空间意境:一家几口都十分热爱阅读和书画,需要打造一个静谧的书香门第。
- 空间布局:这套案子最大的难点在于说服业主改动楼梯的位置,也是设计意图的关键之所在。
原本的楼梯是在进门右手边,位于户型的最角落。如果楼梯放在这里,楼上楼下将会成为很割裂的两个独立空间,相互之间的交集会少很多。回家进门、上楼、进房间,跟楼下是没有动线交互的。
改造后,楼梯到了房屋居中的位置,父母、孩子、长辈上下楼都是最短距离,楼下的汇聚点是客厅,楼上的汇聚点是书房和儿童游乐区。我相信空间会影响家庭的关系,一家人需要有不断碰面的机会,家里才有人气、有交流。
如何在一些空间里,让一家人能有独处的空间,又能相聚融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例如,我们将餐厅放在原本楼梯所在的角落里,就是个缓冲区,上下楼的主动线上,可以选择看见或者不看见,都不会觉得特别尴尬,因为只能看见一部分,就是想要的“半避不避”的效果。
家装设计,不光是设计空间结构,更多的是设计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相互关系。
- 设计选材:改造后,被浪费掉的阳台等空间被重新利用,采光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 用户体验:改造后,家里每个人都有了自在独处的空间,也能在公区其乐融融地活动,很不错。
如果家有颜色,那今天这套作品一定是秋色。 在这个家里,除了博士夫妇外,还有年纪稍大的公婆,和一双年纪尚小的儿女。 从两个人的婚姻,到六个人的饭桌,14年的光阴,让这两口子对未来的理想生活规划十分明晰,要有书更要大收纳、要能团聚也要各自独立,要撒欢玩闹又要静谧空间。
原先的格局还算方正,只是空间划分过于细碎,毫无237㎡顶复的大宅气象: 1、入户空间没什么遮挡,一眼能看完客厅、厨房的所有景象,也少收纳空间; 2、生活阳台安排在入户右手边,和餐厅毗邻,然而采美观与实用无法两全,空间功能受限,采光、晾晒、视野无法兼顾; 3、餐厅直接入户,位置尴尬,采光不好,每次用餐几乎都要开灯; 4、厨房窄小,采光面受限,搁上橱柜,操作起来转身就是墙面,十分局促; 5、承重墙、梁柱超多,空间被切割地十分零碎,房间太多导致每个空间都小且过于零碎,居住体验感太差; 6、入户左转即见楼梯,楼梯间偏安一隅,还独占一个阳台的空间,不仅上下动线十分冗长,空间利用也过于奢侈。
干脆以楼梯改动为引,拆除部分非承重墙体,重塑格局,激活237㎡顶复空间: 1、楼梯改造至户型中部位置(原餐厅),上下楼动线更为流畅,带『活』两层楼,同时采光问题也得到改善; 2、原本有些鸡肋的4个阳台空间,直接纳入相应空间,增加空间利用率的同时,也改善了采光;(原楼梯位置阳台,现餐厅;原客厅1/2阳台,现老人房;原餐厅阳台,现厨房;原二层门厅阳台,现阅读区) 3、餐厅移到原楼梯间的位置,扩充使用面积的同时,和客厅之间的互动性更好,在用餐的时可直面户外的风景; 4、入户以格栅做了视线遮挡,增加收纳空间提高实用性; 5、对室内空间进行整合,拆除2楼的非承重墙体,原先的次卧和主卧连通做了配套的衣帽间+书房,超大套间的设置,让全面升级居住感受。 对于复式住宅而言,只有楼梯改成功了,家才能真的改得好!
从132㎡大三室,到237㎡的顶楼复式,两人搬到新家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能装,得有书。 入户玄关以半扇格栅做隔,分割出独立的入户空间。一侧嵌入玄关柜,保证入户收纳。 象牙白瓷砖通铺整个公区,保留空间的简单干净,同时减少了体感上的冰冷 。
原先的阳台一分为二,一半留给给客厅,一半分给电视墙后的父母房。 改造后的客厅,将纳入的阳台整个儿留白,南北贯通,安居宜人。开放的空间充分考虑到了家中两个孩童的日常,让滑板车、积木城堡、过家家、躲猫猫都成为可能,让他俩可以在家自由嬉闹、快乐长大。
同住的公婆酷爱阅读,加上同为高校教师的业主,理所当然想要让家里每一个空间都尽可能看到书,也方便给两个孩子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们将沙发背后的半扇墙面,直接做成了整墙书架的形式,搭配低矮的沙发,方便随手拿取书籍。
以前入户右餐厨、左客厅的传统格局,让夹在其中的用餐空间少了点自然的意趣,干脆挪到原客厅旁的楼梯间,让用餐时间也能享受自然光影的快乐。
整个家中,都以实木原色和米、白的搭配,映衬家风的大方和谐。一抹新绿在餐桌上绽放,与藤条编织的挂灯相映成趣。 于细节处,圆弧型的家具、柔软的沙发……带给空间迷人的安宁感,不仅让家的氛围愈发温馨,也让孩子多了一分安全。
最有烟火气的中式厨房,被挪到了一层楼梯间旁边的角落,玻璃移门让室内免受油烟的侵袭,外侧玄关的格栅旁,留西厨区,方便日常咖啡茶饮。
改造后的厨房空间,U型设置让烹饪动线更加流畅,一体化橱柜设计,预留厨电位置,让零碎的小家电统统“隐身”。厨具上墙收纳,让加宽的台面更加清爽畅快。 中西厨吊柜下侧都均留隐形灯带设计,于细节处更见用心。
整面茶色玻璃轻质移门,隔绝油烟却不隔绝厨房与外部空间的交流。
从楼梯间外的走廊开始,空间由动转静。客厅电视墙转角过走廊,立柜和木饰面做了一体化墙面设计,一路陪伴,抵达父母和男孩居住的私区。
父母房间的配色雅如墨兰,更显沉稳静谧,原先的阳台一半留给客厅,一半收在这里。偶尔爸妈想自己呆在房间,也不会觉得憋闷。
家务区安置在一层角落里的生活阳台,默默守护室内的整洁有序。也留出大面积的室外空间,让闲茶饭后,足不出户也能畅享自然。
通往二层的楼梯间里,小拱门的隔帘后是家里的设备间,小小的一个,也能放些杂物。 楼梯的木质扶手简约轻巧,细处的长条壁灯,以间接照明的手法,让空间视觉更加立体,气氛更加柔和。
男主人睡眠较浅,为了让他更好地休息,我们加厚了阳台和墙面,不仅隔音效果更好,室内光线几经转折,也更为柔和。 视觉上,延续整体空间的原木质感,将原主卧、书房融为一大套间,空间功能更加完备的同时,增加了收纳的有序性和空间的实用性。
白纱过滤后的阳光,在室内氤氲,像层层掩映的月海。细腻的竖纹木饰面上墙,一轮圆盘点缀其上,让空间多了几分温柔又心动的复古感。
衣帽间+书房的设置,让原本功能单一的空间利用率和收纳都丰富起来。
定制的书桌和柜体,依然是原木与白的配色,白色柜门搭配黑色线条拉手,干净利落。在这里,女主人白天整理、换装,夜间备课、阅读,惬意自在。
主卧和卫生间沿走廊相望,尽头以圆弧形墙面和壁龛做出端景,让人意犹未尽。空间在暖木和白的配置下,充满温度。
主卧到书房的转场,彼此流通又互为留白。
“屋头荼醾定过墙,满窗日色文书香”。书与阅读,是书房最大的主角,开放式书架便于拿取阅读,无需过多闲杂配置,大面积的留白,更适合思维自在流淌。顶面的圆形天窗,让自然光线自由倾泻。
小桔灯香暖轻盈,光照柔和,让原本严谨的书房也活泼可爱了起来。
阅读区与书房相通,补充书房书籍收纳的同时,可移动的镜面柜门,可一键切换空间的功能,阅读室or健身房,皆随心所欲。
女儿房的设计尤显梦幻活泼,城堡、独角兽和热气球的元素上墙,满足了孩子对世界的憧憬和想象。
两个孩子年纪还小,和爸妈一起住在二层方便照料,双层儿童床让姐弟两共享房间,也能增进感情。
角落墙面落地窗的设计,从书房借了一片阳光,纱帘的设置方便保护隐私调整光线。
原先的格局还算方正,只是空间划分过于细碎,毫无237㎡顶复的大宅气象: 1、入户空间没什么遮挡,一眼能看完客厅、厨房的所有景象,也少收纳空间; 2、生活阳台安排在入户右手边,和餐厅毗邻,然而采美观与实用无法两全,空间功能受限,采光、晾晒、视野无法兼顾; 3、餐厅直接入户,位置尴尬,采光不好,每次用餐几乎都要开灯; 4、厨房窄小,采光面受限,搁上橱柜,操作起来转身就是墙面,十分局促; 5、承重墙、梁柱超多,空间被切割地十分零碎,房间太多导致每个空间都小且过于零碎,居住体验感太差; 6、入户左转即见楼梯,楼梯间偏安一隅,还独占一个阳台的空间,不仅上下动线十分冗长,空间利用也过于奢侈。
干脆以楼梯改动为引,拆除部分非承重墙体,重塑格局,激活237㎡顶复空间: 1、楼梯改造至户型中部位置(原餐厅),上下楼动线更为流畅,带『活』两层楼,同时采光问题也得到改善; 2、原本有些鸡肋的4个阳台空间,直接纳入相应空间,增加空间利用率的同时,也改善了采光;(原楼梯位置阳台,现餐厅;原客厅1/2阳台,现老人房;原餐厅阳台,现厨房;原二层门厅阳台,现阅读区) 3、餐厅移到原楼梯间的位置,扩充使用面积的同时,和客厅之间的互动性更好,在用餐的时可直面户外的风景; 4、入户以格栅做了视线遮挡,增加收纳空间提高实用性; 5、对室内空间进行整合,拆除2楼的非承重墙体,原先的次卧和主卧连通做了配套的衣帽间+书房,超大套间的设置,让全面升级居住感受。 对于复式住宅而言,只有楼梯改成功了,家才能真的改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