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焕生:用创造力打破设计的时间性

783
工程说明
  • 项目类型:酒店
  • 项目地点:台湾
  • 建筑面积:10000㎡
  • 主案设计师:杨焕生

杨焕生:用创造力打破设计的时间性

采访:叶建荣 撰文:袁玥

学生时期的杨焕生,不曾想过,会有一天,自己也能以兴趣为业,那是何其幸运的事。他爱好画图,因天赋和毅力而表现优异。在受到诸多肯定后,杨焕生日益发觉,原来艺术之于空间、建筑,也可以是一个被体验、被喜欢的东西。是出自好奇,也更执着在新的突破,杨焕生开始了建筑系的学习。

他说起自己的背景,那是一个建筑师的养成。学习中,由于长期涉略于建筑外观的工作,时常能有机会涉入到一些室内。在杨焕生看来,室内的领域,虽然没有建筑那么大的框架、格局和尺度。但它要求在方方面面的细节、软装上,包括所需要认知的材料和工法,以及质感,是比建筑更深奥的。

建筑所能带来的,有时只是一个空间的感受。而室内和软装,是人们在日常使用中,最贴近于生活的东西。不管是建筑还是室内,在作为兴趣和职业的同时,都能把“更美好”这个概念传递给所有人,让大家感受到除了建筑美之外,每天生活在某一个空间、某一个场景的角落,也可以非常幸福,十分关键。

或许是出于职业习惯,杨焕生在去到一个新的环境中,总会有意识的触摸墙体、建材,去感受表面的肌理、纹路。流行的事物在岁月进程下失宠,通常会被归咎于它的时间性。而当一个材料被设计师重新组合、定义,最终形成独特的表达,就能与时间性产生剥离。杨焕生认为,做设计就应该有这样的意义。

IDEA:能否聊一聊关于您对材质与细节的敏锐和执迷,这是一种怎样的追求或者说习惯?



杨焕生:我做过很多旅馆案例,一般旅馆的设计都会非常大气、素雅,而我的设计方式有些不一样,会相对偏精品或度假型旅馆,所以在风格上比较多元。

在过程中,我们用到一个旅馆最多可以有60种风格,3000多种材料。每当这时,材料对我而言就不单单只是一个建材,而要考虑它是否适合成为设计中的一部分元素。所以,我会有判断的去欣赏一块大理石的天然纹路,而不是经由材料商告诉我这块石头有多漂亮。通过自己的观点和设计语言,重新组构石材,使它原本的特征能有不一样的效果展现,并从中传达我个人的风格和对于美的态度。

举例来说,我会把外墙贴砖的作用发挥到室内,适当调整线条和比例,偶尔转换角度拼贴成电视背景或空间主墙,虽然耗工,可是从设计师到施工队,都会非常有成就感。因为这包含着艺术家、匠人的精神,而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做工师傅。那对我们来讲,其实也在创造,用不同的设计面向和思维逻辑赋予材质新的生命力和可能性,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任何的材料,小到一块木皮,大到石头或玻璃,我们都希望它在被使用时,能够多一些设计师的观点,而不仅仅只有既定的方式。我们可以翻转它的逻辑,或者拆解它的使用习惯,只有这样,它才不会有时间性的局限。

IDEA:从您的专业角度来讲,去进行建筑学深造,对于一个室内设计师而言,会在哪些方面给予他启发,或者说会在哪些专业上给予他更深程度的进展?

杨焕生:我觉得用建筑的背景来做室内设计,有一个不错的方式,是你会把格局放的更宽广。比如说,我在做家装或私宅的时候,就会把格局放到街郭的尺度,那当我在做一个建筑的时候,就会把格局放到都市的尺度。循序渐进的摸索室内外关系,是很有趣的。

假设在一个空间,只有木皮跟石头,焊制项目时会觉得非常漂亮,但时间久了就显得单调,因为它少了自然的空间,这就是我说的尺度。站在建筑的层面来操作室内的设计,在放大尺度的同时,室内外就会相互辉映,使人们能够比较隽永的去使用这个空间,不会因为材质、风格而觉得腻。

通常我跟业主聊需求,更喜欢先从户外的角度往里看,而不是站在室内,大家会觉得奇怪,明明是谈室内的空间怎么改造、使用,为什么一直聊阳台,隔着玻璃说里面怎么做。那我的理由是,建筑的室内跟户外,彼此之间是连结的,都包含着一个人回家的行为跟仪式。许多设计师专注在做室内,就容易忽略掉外部环境,导致内外风格的不协调,而造成很大的落差,这就需要权衡。

所有对空间的体会和使用,最后一定是回归到业主,他们的居住时间可能五年或十年以上,所以设计师的责任很大,必须将室内外一并考虑周全。

IDEA:拥有国画基础,在您做设计的过程中,是否会带来一些灵感或影响?

杨焕生:从小我就对画画感兴趣,像有人读书很厉害,过目不忘,那我是画完一件东西,就会记得。甚至我到每个地方,都喜欢带纸笔。握笔的力度和手绘图纸时的温度,能够协助我思考。在国画领域,我喜欢山水之间的气韵和意境,还有它与独特的构图、留白、主题。西方的画图是满版的,比较没有办法去了解意境, 大多是一种写实的画法。

如果把国画转换成空间,它最影响到我的就是留白。留白的部分并不是为了省事不去做,而是一种呼应主题的恰到。因为,不是把每个空间都做满就可以说做完设计了,让所有面都非常精彩,会让人觉得有压迫感。比如山水画,里面会有亭子和船舶,其余留白。画作的重点往往不是看亭子有多精细,而在于留白的部分是否能将宽度跟广度展开,显出非凡的气度,我喜欢在处理空间的时候也这样去做。

另外,我也非常喜欢在空间里面加入一些自己的平面作品。有时候会刻意留在某个酒店的地毯,或是私宅的艺术品部分,让整个空间更能达到我想要的效果。硬装完成之后,我们会和软装设计师交接,其中的沟通必须非常充分,当空间里存在有我的延伸作品时,其实更能像画龙点睛一样,把空间点出来。

在大空间的案例中,会用到同样大型的创作画,那就不是个人能力所及的范围了,通常就需要带领我的艺术团队,然后指导大家一起完成。曾经遇到过一个私宅,总计用了15幅画去构成空间,那是非常漂亮跟震撼的。所以,我会让自己游离在画图、国画、艺术这三者之间,用硬装、软装,甚至一幅画这样不同的方式去散播美。

IDEA:您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向人类或者社会传达些什么?

杨焕生:我希望能够通过设计去传达“美学”这件事。对于这一点,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当然单就我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所有完整的美,但是我会希望用自己所认知的部分,或者我对于空间的感受,去影响更多人欣赏更纯粹的美。包括我回到学校教书也是一样(的目的)。


在我看来,美的存在不关乎其承载物的大小,或内涵深浅,只要是付出了精力、工时,它就是令人敬佩的。就比如一个水杯的设计师,相较于宁波博物馆的设计师,只要设计的结果都能使人感到生活的美好,就应该同样的备受尊重。


所以,在我所传播的信息中,不管是作品,还是类似于这样的访谈,我都希望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看到的精华、思考的逻辑全部整理成蒲公英哲学,或各式书籍、出版物,让大家有机会通过各种方式看到。

去年我有办过一个展览,是关于一种真实状态的谈论。通常大家在看到一件非常漂亮的作品时,总会忽略掉在它背后的东西,像是设计师的生活经历、设计养分的合成、工作环境和身心状态等等。所以,展出的内容各异,可能就是一只手机,很普通,但确实陪伴设计师接到了第一个单子或第一笔一百万的单子,它的意义很重要。通过这种比较不同的方式,让每个人在看展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一份美好的成长过程。

IDEA:在设计这条路上,是否有对你影响比较大的一个人?

杨焕生:应该是我的第一个老板,虽然他不是在室内设计这个行业,可是对我的影响很大,因为他告诉我两件事情。

第一是:你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他一直告诉我,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准备好了才去做的,要时刻保持当下的状态是非常好的。所以那时,虽然是在一个建筑公司,案子却非常多元,谁都不知道下一个会接到什么。

所以,前提是对自己要有充分的理解跟认知,然后做自我提升,在学习中把握住每一个机会。

第二是:全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就是书籍。同样的道理,他告诉你要不断从书籍里面去发现,因为老师是没有办法一路陪着你走的,唯有书本,你自己去里面寻找的时候,才会这个能力。我会把自己比作图书馆,让大脑给每一本看过的书编码。如果今天有人找我做事,或谈论到某个内容,我会迅速在大脑中找出一本参考书,告诉他答案就在这里,甚至我能够翻给他看。

这就是他带给我的两个观念,到目前为止,我也会把这样的讯息分享给我的学生和同事。

IDEA:如何才能更好的将东、西方经典元素进行合理拆解和重新诠释?

杨焕生:通过对东西方经典元素的认知,那些距离我们有几千年历史的物件,哪怕是一个只有上百年的屋子,单就那个时代的基础设施,真正原封不动的运用到日常,其实很难令人适应像古人一样去生活。可是在那部分内容里,有历史的情感,也有图像象征上的意义。所以,我更倾向于用不那么直接的方式去呈现它的美。比如,我个人会把国画带入到案例中,可是我不会去临摹真正所谓名师之作的山水画。就像,我不会把空间打造成非常巴洛克式的建筑,毕竟它太过久远。

就像一把椅子,它在被呈现时,可以拥有东方的架构、形式和语言,而铸成它的过程,也可以运用到各类现代的材料和工艺。要消退经典与时尚之间的距离感,就必须将它的象征意义加以提取,进而转变为适用于当代的符号和元素。留存的意志与当下的美感相融合,使人能够忘却时间轴的概念,却依旧感受的到内涵所在。

IDEA:您创立“YHS蒲公英哲学”的初衷是什么?

杨焕生:毕业之后我自己开公司,这十多年来,作品其实蛮多的,大部分都是按着个人的某种方式或观点去做。慢慢发现,当大家看到案例时,就能知道这是出自谁手,开始有了辨识度一说。也曾经有人讲,我在作品中运用到两三千种材料,已经快赶上一个建材展示中心的量了,可是它并没有那么杂乱,而是各为其主又不唐突,有一个自己的逻辑跟脉络可以追寻。通过这样一个美学的概念,很清楚就知道是YHS,或者是杨焕生的风格。

举例来说,「空间」设计脱离不了「建筑」本体与环境「纹理」,我们在设计之初,便从三者间的无声互动与共鸣中先找出最合适的设计主题。空间的使用者是人,我们非常看重使用者的生活「记忆」、使用「轨迹」与「感官」经验,用尽心思在设计中重现最令使用者感到舒适的环境;「陈设」与「艺术」,不但提供了视觉享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彰显空间拥有者的个性与品味,赋予空间更多意义;至于「工艺」与「学习」,强调的是一种精进的力量,精湛工艺来自于经验与传承,而学习的能力,则让设计不断创新,展现新意,而在两者交融之下,设计精采可期。

我们企图透过蒲公英设计学概念,确保每一次的空间设计,都能完美组合,而个别细节也各有韵致及功能。

也是经人提点,在分析了近十年来的作品之后,发现自己在做设计的时候,大概会有十个脉络,包括建筑、纹理、记忆、空间、轨迹、陈设、艺术、工艺、学习、感官。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可以共同建构出最完美的设计空间,就像一朵蒲公英花,非常漂亮。当风吹过,花絮飞开,就会各自寻找不同的环境,或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发生三两组合,然后落地生根,去熟悉因地制宜的养分,最终长出一个新生命。我所有的案子,不管是在台湾或者内地,任何一种环境,任何一个业主,针对他的需求,大概都能在这十个创意元素里面,找到某几个形成对应,用定制的模式为他生出一个特别的新生命。这就是个非常多元的组合,能够传递美感与珍贵理念。

IDEA:设计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和灵感的工作,那么您平常这些灵感的来源来自于哪里,或者说您在工作之外又会有哪些兴趣和爱好?

杨焕生:会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旅游,对我来讲非常重要。每年我都会给自己安排旅游的时间,无论是长途到欧洲,或是短程的周边城市。在旅游方式上,我不会沿着最适合观光的旅游路径。而是喜欢走到巷子里、生活模式里,去欣赏那一方土和水养出来的那一方人,他们的文化以及沟通的气息,去感受弄堂里的饭香,街道的韵味。另一种方式,我会到每一座城市的美术馆去看展览,因为展览所蕴含的文化性是最能体现当地特色的,所以即使那个地方,我去了不下十次,也还是一样会看它在当下的展览。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够接触到平时不容易见到的东西,包括它独有的文明,甚至是建筑在墙角拼贴上所用的纹理,那些都有可能会成为,我生命中创作的一部分。

第二个,当我没有办法旅行的时候,会利用空余的时间,阅读非常大量的书籍。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一直有保持的两样东西,是绘图和阅读。那时候买书就比较频繁,会借由书本去学习到很多新的东西。现在每个月的阅读量也很大,在阅读方式上,不像学者,会斟酌到字句,而是更多的通过翻阅图像,吸取当下的美感跟时尚,进而去完成思考,长久的使自己的作品和眼光维持在时尚的层面。


0
0
  • 叶建荣
  • IDEA杂志执行主编
  • 宁波市

    工作地点

  • 联系方式

    0574-87110128

首页
约Ta设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