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黎:场所营造

1793
工程说明
  • 项目类型:公共
  • 项目地点:宁波市
  • 建筑面积:100000㎡
  • 主案设计师:华黎

华黎:场所营造

采访、撰文:叶建荣

2019年12月26日下午,受T10+设计联盟之邀,著名建筑师华黎在宁波市城展馆做了一张关于《场所营造》的主题演讲。通过新寨咖啡庄园、天鹅湖观景台、海口寰岛实验学校初中部、先锋厦地水田书店、崖顶餐厅及塔居等项目的分析和介绍,华黎先生分享了他在新老建筑,建筑与环境,光与空间,传统和创新上的理念和观点,部分阐述了他所提出的场所营造的观点。

华黎认为建筑如其人,做建筑就是自我的精神外化的表现。对于自我精神和场地精神,他认为并不是冲突的关系,而是发现、挖掘和再创造的过程。他认为场所精神是对场地的感受和捕捉。创造的过程就像酒发酵一样,有一个孕育的过程,你想创造的、想表达的东西来自于你的内心。这种互为诱因的过程最终产生了建筑。

而当建筑师在场所营造的时候,会思考很多问题,包括建筑和当地的关系。比如从气候的角度、从地理的角度、从地质的角度、从当地的一些传统的角度,或者是从它包含所有的这些因素,而这些涉及到创作的方方面面,都是围绕于场所这一概念去思考的。他觉得场所这个概念就像一个磁场,这些建筑和研究的问题都会围绕着磁场,所以场所精神能够准确地表达创造建筑的意义。”

在嘉宾对谈的环节,在建筑师王灏的传针引线之下,华黎先生与徐欣、王忠祥、李财赋三位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展开了关于建筑形态、建筑语言、空间体验以及场所营造的对话,本刊整理如下,以饕读者。


王忠祥(本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宁波大学建工学院):我看您这次分享的案例里面,大部分的建筑感觉都是比较厚重的,建筑和空间所呈现的对称感,力量感和纪念性都非常强,甚至有些建筑是可以去除功能化而独立存在。我想请教您是不是比较倾向于做这种厚重的建筑,对于轻和重这两种建筑语言您是怎么来看的?

华黎:可能是这次分享的几个案例误导了大家。我们不是只做“重”的项目,我做项目没有定式,尤其在建筑语言上,每一个项目前期都是未知的。我们不做预设和套路,在做之前我们不知道房子会做成怎么样,它的结果只和项目的条件有因果的关系。

比如我们在做云南做的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它所体现的建筑语言就是轻盈的。但我们不是提前就想好了怎么去做,而是根据当地的环境、生态以及一些地方的工艺、技法、做法做了这样一个木结构的建筑。

当然今天这几个分享的案例可能有共性。但是仔细看还是有差别的。比如都是混凝土,天鹅湖的项目是举重若轻,它整个是漂浮的;而悬崖顶上的项目的确是厚重的,所以我想说同样的材料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感受。

另外对称性不是我的追求,我通常是在打破这种对称,对称对我来说不重要。古典精神和纪念性在我的几个建筑里都有呈现,尤其是咖啡庄园的拱的那种形式,但我不把古典精神认同为某一种形式和符号。比如说方和圆,就像有人说的:没有人拥有方,也没有人拥有圆。所以我觉得符号不重要,或者说你用什么语言不重要,关键是你用这种语言去表达了什么?语言只是表达的方式。


徐欣(宁波市民用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你在20年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低谷期?然后这种低谷是不是会让你在设计上有新的领悟,另外对于独立建筑师来说你怎么来管理公司和团队?你有没有不满意的项目?

华黎:建筑师或多或少都会有低谷期吧,我觉得我们最低谷的时候就是项目的施工图都做完了,然后项目不建了,心血白费了。所以建筑师能够实现了一部分的理想已经不错了。

至于感悟,我现在觉得做建筑更自由了。过去我会排斥一部分的项目类型,但现在我更关注业主,建筑是可以超越类型的,就像王老师刚才说的,建筑是可以超越功能的,有些建筑被抛弃了,但是你会找到这个建筑另外的一面,就像有些遗留下来的废墟,你可以发现更多的美,甚至是更核心的美。

经营上来说是只能是平衡。然后不满意的建筑肯定会有,基本上你看以前自己做的东西都会不满意,想想如果今天去做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建筑本身就是不断进化的状态,没有哪个作品是百分百满意的。


李财赋(T10+联盟联合发起人,古木子月设计创始人):其实每个室内设计师都有一个建筑的梦想,甚至很大程度上我们现在学习的内容都是建筑的空间。您的作品我在学习的时候,有这样的感觉:宁静的,孤独的,沉默的,最后一个词是美的。在现场我又感受到更为深刻的人文价值。我想请您站在建筑师的角度给我室内设计师一些建议,能够让我们的作品更加贴近建筑的想法,贴近文化和自然。然后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您如何看待自然光的运用?

华黎:我个人觉得建筑和室内应该整合成一体,一体的环境。我们生存在室内,我们不能把室内仅仅看成是一个视觉或者美学的东西。室内设计师可能会觉得经常受限制,因为建筑师已经把建筑本身给完成了,基本上也不能再找自然光了。所以室内设计师的任务就变成了完成面的营造,用什么材料,以及完成什么样的主题。

但是建筑和室内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两者合一的东西。不是说不需要室内设计,而是说建筑和室内是一体化的考虑。以前我觉得建筑和室内不能做“假”的东西,什么意思呢?就是用结构的形态来装饰,比如说假木梁什么的。我们知道有一些著名的建筑师也会用一些假的东西,比如,巴拉干自宅里面屋顶的木梁,其实那是假结构。以前我觉得这个事有点荒谬,或者说不够建筑,但是我现在觉得这件事是正常合理的,因为他想创造的是一个场景,而不是一个结构合理性的东西。我们不能用单一性的专业领域去衡量或者判断一个空间。

实际上建筑和室内最终创造的是体验,所以空间中所呈现的东西是不是那么真实,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而这样的观点,我举得在路易斯·康那里也可以得到论证。在他看来,室内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场景,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可以跨越室内和室外的界限,比如说,假木梁这件事。建筑和室内的界限和屏障是可以被打破的。室内也可以建筑化,室内设计师也可以去打破这个界限,去更好地融合成一个状态。

关于自然光的话我觉得可能目前只有建筑师才有条件去创造这个条件。自然光是有情绪的,它不断变化,给空间带来丰富的表情,这是人工光无法达到。所以还是希望室内设计师也可以多做点建筑。


0
0
  • 叶建荣
  • IDEA杂志执行主编
  • 宁波市

    工作地点

  • 联系方式

    0574-87110128

首页
约Ta设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