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


- 项目类型:公共
- 项目地点:杭州市
- 建筑面积:64000㎡
- 主案设计师:上海度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 参与设计师:宋小超,王克明,熊天宇,高鹏飞,莫言, 唐福明,张昊,邵一梁
- 设计机构:MONOARCHI度向建筑(合作:上海都易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杭州崇文学校传承自杭州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崇文舫课,自明代开始,先生带着学生在西湖泛舟上课,游走于荷花碧波之间,这种教育模式开创出一种亲近自然,自由而开放的教育精神。新时代的崇文学校,继往开来,寄望以一种新的教育空间来承载和发扬这一教育精髓。
(绿树掩映之中,浅色而完整的形态使学校呈现出一种谦逊的态度)
(学校西侧走廊的长条形开窗,教师休息室的自由开窗正对着校园西侧的大片田地)
(南立面,巨型牛腿柱支撑起架空层)
自由与开放,是自然理应具有的状态,那么我们的校园设计,就应着眼于孩子们认知的天性和教育的本质。
(南入口的门厅可以作为家长的等候区)
(南校门的双入口门厅设计,上下学高峰时段可以分流;门廊提供雨雪天连续的通道空间)
(南入口门廊是主体建筑内门厅的延伸,家长可以在此等候接送孩子)
(南入口等候门厅)在传统教育体系中,以结果为唯一评判标准的社会价值导向,致使自上而下的教凌驾于深耕细作的育,教育活动渐趋单一化,这种教育模式正迫使儿童文化的丰富性逐渐丧失。幼儿的认知天马行空,其特点决定了知识不会以单纯线性方式发展,而会以更为多元相互纽结的方式网状演进,对应于此,越是复杂丰富的认知环境越能更好地帮助儿童成长。
(空间分解轴测图)这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孩子们处于校园这一相对封闭自洽的环境中,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个体在社会中的成长离不开学习,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也需要空间。学生在一起上学,可以通过共同的项目和相似的活动来互相影响互相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能是近距离的印证学习,也可能是远距离的观察学习,所以在崇文学校的设计上,我们需要让这两种学习方式在校园里非常容易发生。
(课余时间活动图解)
(上课时间活动图解)我们有意识地摒弃了传统的集约型线性空间模式,转而构建了更为丰富和复杂的空间架构,通过把原来扁平化的空间立体化编织,提供了更多的身体接触点和视线接触点,由此获得了更多互相观察和学习的机会。
(模型图)
(上下错动的采光中庭空间)
(上下错动的中庭空间)
(中轴线楼梯下望,可以直接到达地下层空间)
(中轴线楼梯用了三种基本形态的楼梯形式,组合出了富有动感的空间)
在学校中轴线上的中庭内,我们设计了一座橘红色的“山峰”,它是一组曲折迴复,变幻多端的楼梯群,从地下生根,一直生长直贯天顶.天顶有玻璃屋盖,天光倾泻而下,打在橘红色栏板上,使整座“山峰”熠熠生辉,晕染出温暖的光芒。
(中轴线空间局部放大成为学生课外共享活动场所)
(中轴线的楼梯群-“山峰”,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中轴线楼梯成为师生最喜欢的活动空间)
(中轴线楼梯的转折变化,提供多样的视角和相遇)这座“山峰”有不同的路径可供上下,不同的路径上会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平台(比如演出舞台,画廊,阅读空间等等)与之连接。楼梯悬空于中庭,不同组的楼梯互相分离,高低错落,当学生在楼梯上行走时,他或她的视线就可以捕捉到这个立体空间里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活动,获得各种讯息。
(中轴线楼梯的上下贯通的空间)
另一方面,正统教育偏重于知识的灌输,但是对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却是触及不多.世界是广阔的,但世界更是深刻的。学生在学校不仅需要获得广博的知识,更应培养出一种独立思考,深入探索世界的能力。而独立思考意味着孤独。这里的孤独并不是身体的孤单无依,而是精神世界的孤独内省,独自前行。
(不同楼层的空间渗透和视线交汇)
对应于学校这样的教育场所,我们希望在群体共同学习玩耍的地方之外,也需要存在可供孩子安静思索的空间,特别是学生共享区域的设计,需要有一种特质,使共享空间能在公共性和私密性上有转化的可能。
(中庭展览空间)
我们要设计的就是一种有沉静特质的公共空间.其一,我们把校园规划为内院式,小学部有三个庭院,幼儿园有一个内院,还有综合体与操场之间还有一个庭院.这种布局方式的氛围迥异于传统的行列式布局,围合使院落获得了一种向心性,而向心性的空间具有非常强的领域感,更易使人安定下来,关注内心;除了幼儿园内院以外,其余院落均下沉直达地下,因为在纵向上脱离了主要教学区域,这些庭院都成为了更安静的场所。
(综合楼一层平面图)
其二,与庭院对应,学校有三个图书馆,按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来设计,均放在一楼,漂浮在下沉庭院上空,享受最为静谧的读书氛围。
(三角形图书馆及下沉水庭院)
(圆形图书馆及圆形剧场)
(圆形图书馆及圆形剧场日景)
(正方形图书馆庭院,大阶梯下是阶梯教室)
第三,设置港湾空间.建筑每一层都设计了一些无确定功能性的空间,可以被随意使用.这样的空间在底层就是那些架空的区域;其上每一层,则是在教室之间留出了大小不一的开敞空间,我们统称之为“港湾”,它是一种袋型空间,被走廊串接起来,相对于走廊的跳跃喧闹,袋型空间内部显得稳定安静,而且它们数量众多,面积上接近教室面积的总量,因此学生多了将近一倍的学习和活动空间,每个学生更容易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独处角落.这些港湾可以被利用为小剧场,小图书馆,小画廊,小制作间等等功能.它们像是奇妙的水体,在有学生活动时它们就是富有活力的港口,当学生独处时它们又成了安静的港湾。
(直达二层的大楼梯更好地分流学生。)
(架空拓宽了校园的活动范围,模糊了建筑的内外边界)
(教室和港湾空间在立面上的滑动形成变化)
对于校园绿化的设计,除了满足在地面设计尽可能多的绿地之外,还设计了一条越野跑道,在路径上设置各种地质环境,模拟自然,比如沙漠,湿地,草地,原始森林等的概念.基于同样的丰富性和立体化的考虑,我们把越野跑道与建筑的空间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条在水平向度上环绕整个校园,在垂直向度上又有戏剧性变化的跑道,对学生的体力与认知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体育馆东立面窗户的构成)
(体育馆东北角,学生可以从一层直接到操场,也可以通过二层平台转折而下)
(体育馆北立面)
(教学建筑面向操场的一侧需要良好的视野,加强运动的参与感)
最后,我们把绿化再抬升一个意义,特意把综合楼的屋顶开辟成了农田,顺应江南的时节种植时令的稻谷瓜果蔬菜,让学生不止于欣赏绿意,而投身于劳作,当能明白读书的意义。
(架空层)
(宿舍东立面窗户构成)
(学校总平面图)
(校园整体轴测图解)
(综合楼二层平面图)
(综合楼三层平面图)
(综合楼四层平面图)
(综合楼地下层平面图)
(综合楼屋顶平面图)
(宿舍一层平面图)
(宿舍二层平面图)
(宿舍六层平面图)
(模型图)
(模型图)
-
上海市
工作地点
-
联系方式
待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