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5日,京津冀设计联盟、绿色家居《设计说》栏目第二期主题沙龙——向原创设计致敬成功举办。此次活动分为“分享”与“寻设”两部分,在明月家具大厦DAaZ家具店面,省会诸多设计师齐聚一堂,由张志明、武炜翔分别作了“设计师如何做原创”“别墅空间改造心得”的主题分享。下午,由张志明带队,实地考察了《万营畅想》《万国仙果》项目。


















8月16日下午,金堂奖·京津冀设计联盟、绿色家居《设计说》栏目第三期主题沙龙“约见未来——地产售楼处设计的趋势”成功举办。此次活动分为“分享”与“参观”两部分,在红星美凯龙方北商场灯饰设计馆,省会诸多设计师齐聚一堂,由东合设计合伙人、首席设计师牛国华老师、观堂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梁栋老师作了主题分享。重新升级后的灯饰设计馆也让设计师们大加称赞,在主题分享之后,大家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升级后的卖场。















本期嘉宾张力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多个作品分享和超实用干货,与现场设计师共同探讨了建筑与自然、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在延续“分享·交流·成长”的理念之外,实现京津冀三地联合互动,形成了一场围炉+一场夜话+一场设计考察的学习与交流的模式。来自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邢台的百余位设计师齐聚石门,共话设计。
















2019年7月30日,围炉(石家庄)第二期在石家庄云臻世贸广场酒店顺利举行。本期围炉邀请到纬图设计创始人&设计总监赵睿为大家带来不同角度与层面的分享。
作为跨界设计师,赵睿从建筑、室内、美学表达了他对室内设计的理解,而这些设计思维的形成都刻在他不同阶段的成长历程中。他回顾了自身每一个阶段的设计成长,希望能够让大家在“赵睿是怎样炼成”中领悟到属于设计师自身的设计成长路径。设计是一个推理的过程,每一个人的成长阅历和知识爱好等决定了每一位设计师都会有自己的推理逻辑,从自身擅长的点去切入设计思考,可以是音乐、美术、数学、物理、哲学......,而这一方法论需要自身的反复演练与总结才可以形成。赵睿在他典型案例的分享中既讲出了解决设计问题的方法,讲述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和设计路径,更希望通过这些,让大家领悟到设计思维的方法,因为手法是设计内的,而内功则是设计之外的。
作为跨界设计师,赵睿从建筑、室内、美学表达了他对室内设计的理解,而这些设计思维的形成都刻在他不同阶段的成长历程中。他回顾了自身每一个阶段的设计成长,希望能够让大家在“赵睿是怎样炼成”中领悟到属于设计师自身的设计成长路径。设计是一个推理的过程,每一个人的成长阅历和知识爱好等决定了每一位设计师都会有自己的推理逻辑,从自身擅长的点去切入设计思考,可以是音乐、美术、数学、物理、哲学......,而这一方法论需要自身的反复演练与总结才可以形成。赵睿在他典型案例的分享中既讲出了解决设计问题的方法,讲述了自己的工作方法和设计路径,更希望通过这些,让大家领悟到设计思维的方法,因为手法是设计内的,而内功则是设计之外的。
















9月2日,《绿色家居》设计说栏目第4期走进大者国山雅苑,本期主题为“私家庭院造景设计,来自省会独立设计机构及家装公司的40余位设计师参与了此次活动。












雅奢合一,向美而生!9月19日,美生·雅素丽瓷砖在红星美凯龙方北商场举办的了盛大的开业庆典。开业盛典以“让设计变得更有温度”为主题,共同开启了美生·雅素丽瓷砖石家庄旗舰店的新篇章。金堂奖·中国室内设计年度评选评委、台湾室内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学会荣誉理事长、台湾中原大学室内设计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大涵空间设计咨询公司董事长,赵东洲老师受邀做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省会200多名知名家装公司、设计机构的设计师代表参与了此次活动。石家庄广播电视台、河北新闻网、《绿色家居》杂志等省会主流媒体共同见证了美生·雅素丽的开业盛典。
省会200多名知名家装公司、设计机构的设计师代表参与了此次活动。石家庄广播电视台、河北新闻网、《绿色家居》杂志等省会主流媒体共同见证了美生·雅素丽的开业盛典。

















百年前,梁启超先生曾言:女性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进入21世纪,女性越来越在不同的领域绽放着耀眼、独特的光芒。世界因为女性的升华而变得更加美丽,富有魅力。在室内设计行业,越来越多的女设计师活跃在行业中,她们以极具理性又不失感性的思维赢得了客户的赞誉,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在全国百万设计师中,金堂奖全国联盟将视角关注到女性设计师群体中,打造了专属于女性设计师发声和成长的平台。在今年三月份的深圳设计周上,金堂奖全国女设计师联盟华彩绽放。经过精心筹备,金堂奖全国女设计师联盟河北站亮相石门,惊艳全城!



















近两年,随着室内设计行业的迅速发展和行业人才的愈加成熟,家装、公装、室内、环境等界限逐渐打破,一些人选择将某一行业细分做得更深入、更专业,一些人开始尝试不同领域之间的设计合作和延伸,一些人则另辟蹊径,以提升设计价值为目的,创新商业模式,延伸设计链条,将室内设计打开了一个新视野。
本期《设计说》栏目,我们对话孙一鸣装饰设计总监孙一鸣先生,透过他的设计关键词,解锁当下的设计师,应该做怎样的设计?
王洪涛:您怎样看待目前的设计行业现状?
孙一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设计,开始尊重有价值的设计,愿意为设计的价值付费,而另一方面,单纯的基础装修市场的份额却越来越小了。我始终坚信,有思想的人会做有价值的事儿,社会只会为价值买单。举例来说,设计跨界,现在很多做品牌的公司在做SI,很多做店面设计的在做导视的设计,原来做平面设计的公司开始做品牌的策划打造,甚至是一些空间项目的设计。你也会发现,现在很多室内设计师在做一些品牌,开始尝试在项目中做一些室内设计之外的设计,比如品牌名称、VI、家具设计等。在我看来,这个行业变得越来越有趣了,既然有这么好的环境,如果你的心态在设计上,那么你的价值体现应该是无限的。
王洪涛:作为设计的延伸,家装都在宣传强调“无全案,不设计”,您怎样理解这句话?
你怎样定义设计师这个概念?
孙一鸣:先不说全案与否,首先一个家的设计如果是从中间某一个阶段接手,或者只负责其中一段设计,那落地效果一定是不好的。设计需要一个延续性,任何设计都需要设计者将自己的理念贯穿始终,而不是只单单找个噱头。
我反对将设计师定为“家装设计师”“公装设计书”“室内设计师”,设计专业的定义是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室内、室外、园林、规划等。所以我们要对“设计”有重新的定位和认识。对于设计师来讲要有独到的设计视野,要有对创意的把控,对艺术的理解,有了这三个条件才能保证你能够把控各种项目的设计。设计本身是一种体验感,设计是给人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我们孙一鸣装饰室内、室外、建筑、园林、景观、乡村、民宿、品牌设计都有在做。
王洪涛:这几年,有很多家装设计师开始尝试一些其他的项目,他们会有很多的不适应,您有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
孙一鸣:设计师如何摆脱自己原有的设计范畴,勇于尝试新的项目,我的经验是,一切在于你的尝试,千万不要禁锢在固有的领域内,跳出这个领域也许你会发现自己更多优势和创意,也会重新审视自己一直以为专业的事情。正所谓的“设计之外再设计”,你会发现,跳出原来的设计范畴,作为一个设计师,还相知甚少。因为设计是个很广域的范畴,它需要设计师的生活体验、工作经验、眼界等,所以说一个好的设计,在于行走和学习,不要把自己禁锢在自己原有的世界里。只有在行走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比,才会有不同的发现。
为什么我们敢不断尝试一些商业项目,是因为我们频繁的行走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而且任何空间的设计都有其相通之处,比如与自然的结合、光源的运用、材质的选择以及人在空间中的体验感。我和我的团队都将不断创新和进步作为我们的设计目的,每一个新项目都是我们学习和积累的挑战。
王洪涛:您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设计主张的提出,我们了解到2019年您更加注重艺术、自然、生活,您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这些理念在您的案例中是怎样体现的?
孙一鸣:一个空间,如果没有艺术的陈列和渲染,我认为就是一个建筑材料的堆积,因为它没有可评论、观赏、交流的东西。艺术是无价的,艺术是高于生活的,艺术是把美提炼到极致才呈现给人看的。在我设计之初,并不认为艺术有太大的作用,但是现在在我看来,艺术如真理般存在。
自然,你会发现所有的设计里,最最真实、舒适的东西,全部都来自于自然。现在很多的设计师都在追求一个设计理念,就是将自然引入室内。
生活是最基础的,艺术、自然等等一切的东西都是围绕生活而来的。空间的创造和改造是为了生活的意义。
王洪涛:您是何时对乡村设计感兴趣的?是什么事件激发了您民宿设计的兴趣?
孙一鸣:有的人对乡村、民宿有概念,有的人没有,这取决于他的生活经历。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田园生活的记忆是沉积在骨子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那种记忆会更加眷恋,风吹麦浪,水流过小溪,脚踩过田埂,都会让你多年在外打拼的疲惫得到抚慰。同样,很多有类似经历的人都会有一个要在熟悉环境里建造一个安静空间的心里需求,能够在闲暇之余回到那种悠闲自得的状态里放松心情。所以,会有人找到我们来做乡村民宿的空间,我们也会引导客户发掘自己最本真的居住需求。
王洪涛:设计师是个杂家,尤其是像您这样喜欢做各种不同案子的设计师,更是需要吸纳大量的知识,我很好奇,经常看到你在全国各地考察交流,又一直坚持写文字,现在更是各地做项目,除了您有个强大的大脑外,您还有啥秘诀能让你从容面对?
孙一鸣:有节奏的,有韵律的音乐永远不会让人感到疲累。同样,一个人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保持下去,做起事来就会游刃有余。工作是必须的,但除了工作还要有生活和家庭,要有对自己健康方面的投资,有你的兴趣爱好,每个人都会涉及到这些问题。我晨起打球,随手记录设计感悟,在任何状态下都保持着一颗发现的心,这些都已经是我的习惯了,变成我自然而然的事情。
王洪涛:室内设计近两年有个现状,就是各种培训班和交流活动如雨后春笋,年轻的设计师四处赶场,但是参加多了会觉得迷茫或是消化不良,在您看来,设计师如何辨别哪些学习和交流互动是对自己有益的?又应该如何参与和吸取其中的精华?
孙一鸣:讲座和分享你只有听过以后才知道有用没有。我认为基础性的学习比大师的经验和思想分享有用,因为思想永远是别人的。在基础学习中总结、养成自己的思想,这才是你自己的,否则你一直在学别人。
我一个月至少固定出去2次,有时候是考察,有时候是其他事情出差到外地。但是学习是随时随地的,不受形式和内容的影响。甚至你生活的周围就有你学不完的东西,我可以说很多人其实都不熟悉自己生活的城市。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地考察,全感官体验。最好的就是能获得空间的设计者在实际的项目里给你讲他的设计初衷。单纯的行走只能是增加自己的见识,但是结合设计者的设计初衷再去看一个空间,你会有更深刻的领悟。持续如此的学习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王洪涛:我们都非常佩服您能够一直坚持写设计主张,这个习惯对您有哪些收获?
孙一鸣:人的记忆是有时效的。有时候我们跟一个朋友聊天,他的话对你大有裨益,但是,过了几天后,你可能就忘了,或是感觉淡了,但是文字记录下来,你随时可以打开来看。设计学习亦如此,你如你看到一个很好看的空间觉得很受启发,但是过几天你看到另外一个空间的时候,记忆或许会替换第一个空间在你脑子里的印象。所以,如果每个空间的感觉你用图片、文字记录下来,再放到一起对比,思考,这样会更有意义。我经常会翻看一下我的游学记录等,记忆会在图片和文字的带领下重新调出,有一种再来一次的深入体验。
王洪涛:最后,请您总结一下,您认为当下的设计师,应该做怎样的设计?
孙一鸣:不要一窝蜂地去追求流行和趋势,要做有价值的,不能代替的设计。有价值的设计会持续,而重复无创新的项目只会让你的设计思维枯竭,让设计变得廉价。
围绕艺术、自然、生活去做设计,永远不会过时。
本期《设计说》栏目,我们对话孙一鸣装饰设计总监孙一鸣先生,透过他的设计关键词,解锁当下的设计师,应该做怎样的设计?
王洪涛:您怎样看待目前的设计行业现状?
孙一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设计,开始尊重有价值的设计,愿意为设计的价值付费,而另一方面,单纯的基础装修市场的份额却越来越小了。我始终坚信,有思想的人会做有价值的事儿,社会只会为价值买单。举例来说,设计跨界,现在很多做品牌的公司在做SI,很多做店面设计的在做导视的设计,原来做平面设计的公司开始做品牌的策划打造,甚至是一些空间项目的设计。你也会发现,现在很多室内设计师在做一些品牌,开始尝试在项目中做一些室内设计之外的设计,比如品牌名称、VI、家具设计等。在我看来,这个行业变得越来越有趣了,既然有这么好的环境,如果你的心态在设计上,那么你的价值体现应该是无限的。
王洪涛:作为设计的延伸,家装都在宣传强调“无全案,不设计”,您怎样理解这句话?
你怎样定义设计师这个概念?
孙一鸣:先不说全案与否,首先一个家的设计如果是从中间某一个阶段接手,或者只负责其中一段设计,那落地效果一定是不好的。设计需要一个延续性,任何设计都需要设计者将自己的理念贯穿始终,而不是只单单找个噱头。
我反对将设计师定为“家装设计师”“公装设计书”“室内设计师”,设计专业的定义是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室内、室外、园林、规划等。所以我们要对“设计”有重新的定位和认识。对于设计师来讲要有独到的设计视野,要有对创意的把控,对艺术的理解,有了这三个条件才能保证你能够把控各种项目的设计。设计本身是一种体验感,设计是给人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我们孙一鸣装饰室内、室外、建筑、园林、景观、乡村、民宿、品牌设计都有在做。
王洪涛:这几年,有很多家装设计师开始尝试一些其他的项目,他们会有很多的不适应,您有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
孙一鸣:设计师如何摆脱自己原有的设计范畴,勇于尝试新的项目,我的经验是,一切在于你的尝试,千万不要禁锢在固有的领域内,跳出这个领域也许你会发现自己更多优势和创意,也会重新审视自己一直以为专业的事情。正所谓的“设计之外再设计”,你会发现,跳出原来的设计范畴,作为一个设计师,还相知甚少。因为设计是个很广域的范畴,它需要设计师的生活体验、工作经验、眼界等,所以说一个好的设计,在于行走和学习,不要把自己禁锢在自己原有的世界里。只有在行走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比,才会有不同的发现。
为什么我们敢不断尝试一些商业项目,是因为我们频繁的行走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而且任何空间的设计都有其相通之处,比如与自然的结合、光源的运用、材质的选择以及人在空间中的体验感。我和我的团队都将不断创新和进步作为我们的设计目的,每一个新项目都是我们学习和积累的挑战。
王洪涛:您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设计主张的提出,我们了解到2019年您更加注重艺术、自然、生活,您能给我们解释一下吗?这些理念在您的案例中是怎样体现的?
孙一鸣:一个空间,如果没有艺术的陈列和渲染,我认为就是一个建筑材料的堆积,因为它没有可评论、观赏、交流的东西。艺术是无价的,艺术是高于生活的,艺术是把美提炼到极致才呈现给人看的。在我设计之初,并不认为艺术有太大的作用,但是现在在我看来,艺术如真理般存在。
自然,你会发现所有的设计里,最最真实、舒适的东西,全部都来自于自然。现在很多的设计师都在追求一个设计理念,就是将自然引入室内。
生活是最基础的,艺术、自然等等一切的东西都是围绕生活而来的。空间的创造和改造是为了生活的意义。
王洪涛:您是何时对乡村设计感兴趣的?是什么事件激发了您民宿设计的兴趣?
孙一鸣:有的人对乡村、民宿有概念,有的人没有,这取决于他的生活经历。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田园生活的记忆是沉积在骨子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那种记忆会更加眷恋,风吹麦浪,水流过小溪,脚踩过田埂,都会让你多年在外打拼的疲惫得到抚慰。同样,很多有类似经历的人都会有一个要在熟悉环境里建造一个安静空间的心里需求,能够在闲暇之余回到那种悠闲自得的状态里放松心情。所以,会有人找到我们来做乡村民宿的空间,我们也会引导客户发掘自己最本真的居住需求。
王洪涛:设计师是个杂家,尤其是像您这样喜欢做各种不同案子的设计师,更是需要吸纳大量的知识,我很好奇,经常看到你在全国各地考察交流,又一直坚持写文字,现在更是各地做项目,除了您有个强大的大脑外,您还有啥秘诀能让你从容面对?
孙一鸣:有节奏的,有韵律的音乐永远不会让人感到疲累。同样,一个人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保持下去,做起事来就会游刃有余。工作是必须的,但除了工作还要有生活和家庭,要有对自己健康方面的投资,有你的兴趣爱好,每个人都会涉及到这些问题。我晨起打球,随手记录设计感悟,在任何状态下都保持着一颗发现的心,这些都已经是我的习惯了,变成我自然而然的事情。
王洪涛:室内设计近两年有个现状,就是各种培训班和交流活动如雨后春笋,年轻的设计师四处赶场,但是参加多了会觉得迷茫或是消化不良,在您看来,设计师如何辨别哪些学习和交流互动是对自己有益的?又应该如何参与和吸取其中的精华?
孙一鸣:讲座和分享你只有听过以后才知道有用没有。我认为基础性的学习比大师的经验和思想分享有用,因为思想永远是别人的。在基础学习中总结、养成自己的思想,这才是你自己的,否则你一直在学别人。
我一个月至少固定出去2次,有时候是考察,有时候是其他事情出差到外地。但是学习是随时随地的,不受形式和内容的影响。甚至你生活的周围就有你学不完的东西,我可以说很多人其实都不熟悉自己生活的城市。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地考察,全感官体验。最好的就是能获得空间的设计者在实际的项目里给你讲他的设计初衷。单纯的行走只能是增加自己的见识,但是结合设计者的设计初衷再去看一个空间,你会有更深刻的领悟。持续如此的学习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王洪涛:我们都非常佩服您能够一直坚持写设计主张,这个习惯对您有哪些收获?
孙一鸣:人的记忆是有时效的。有时候我们跟一个朋友聊天,他的话对你大有裨益,但是,过了几天后,你可能就忘了,或是感觉淡了,但是文字记录下来,你随时可以打开来看。设计学习亦如此,你如你看到一个很好看的空间觉得很受启发,但是过几天你看到另外一个空间的时候,记忆或许会替换第一个空间在你脑子里的印象。所以,如果每个空间的感觉你用图片、文字记录下来,再放到一起对比,思考,这样会更有意义。我经常会翻看一下我的游学记录等,记忆会在图片和文字的带领下重新调出,有一种再来一次的深入体验。
王洪涛:最后,请您总结一下,您认为当下的设计师,应该做怎样的设计?
孙一鸣:不要一窝蜂地去追求流行和趋势,要做有价值的,不能代替的设计。有价值的设计会持续,而重复无创新的项目只会让你的设计思维枯竭,让设计变得廉价。
围绕艺术、自然、生活去做设计,永远不会过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