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远方的炊烟袅袅升起,淡水的河堤,曲折蜿蜒,村落的土砖墙铭刻记忆。小伙伴们欢声笑语的追逐,直至蛙声鸣起。月光的身影随着湖泊荡漾,那时经常忘记回家,因为家的味道触手可及。 长大后炊烟下,我们盘坐着双腿,总有续说不完的情怀。河堤畔,青草忧虑,荷叶芬芳。月光把身影造的修长村落,土砖墙脱落的斑驳又升起了青苔,抑或小草坚强的绽放,那时经常盼着回家,因为家的味道迷族留香。
再后来,城市的混凝土遮住了炊烟,盖住了河堤,粉饰了土砖墙,也尘封了记忆。多年后,我常常想起故乡的家,却清晰不了它的模样。 但对院落的生活理解,其实一直都在身边。花园是生活的记忆,它是大自然浓缩,也是和大自然对话的方式。就像我们心情不好,出去旅游啊,会找山水非常漂亮的地方。花园的价值我觉得就是有一方自己的天空。
在花园的北入口做了个曲径通幽的环境。 北路口现场这一块,其实是有一定的空间的回转。因为北路口建筑最北边和花园的距离有四米宽,完全可以营造一个交通迂回的感觉。所以不要南北穿堂,从最北边可以一眼望穿。 在花园路口特别是一个朝向不好的路口,尽量还是让它营造曲径通幽的环境。同时可以做到空间的私密性。桃花源记讲过一个这样一段: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其实这个呢,就是典型的一个空间的步移景异。 就是欲扬先抑这样一个感觉。既保证空间的路口通道不会对花园一览无余,保留空间的私密感;同时也在这一段的空间当中,从进入花园的时候,让内心形成一定的期盼和沉淀。当我们过了这个很狭窄的通道的时候,豁然开朗。
我觉得交通的引导性是第一要素。虽然院子很精彩,从外环境到室内,因为建筑是一个类似于一个别墅会所这样一个定位,那在负一楼是个娱乐室。正常情况下,负一楼才是一个真正接待的门厅。所以在这一块把它的楼梯以及平台做了些延展,从地下室伸出平台,穿出来一棵树,当看到树冠的时候,会往下去寻找前面的园子。 专注室内外环境的关联,打造下沉式平台。 很多居住别墅当中,进了客厅就要脱鞋子换袜子。既然是在一个会所接待或者是一个很放松的一个party聚会的一个空间,我觉得在负一楼是不要换鞋子穿鞋套的。我们可以把跟大自然跟外面庭园的衔接,让它更紧密一些,所以在天井的这块地方加了一个下沉式的平台,作为整个花园的一个中间门厅的感觉,过度整个空间。 沿着平台再往前走的时候是一个豁然开朗的一个空间主体。效果图中间是一条很长的石板路,直接延伸到廊架空间,这一块是空间的主体。坐下来才发现从进门到这一刻经历了些什么。
兰亭序,有这样一段: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回顾从入园到休息空间,这一块营造出来的就是兰亭序这样一个场景。兰亭序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场景?我的理解:在空间的造景上,造型的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让他人生出一种心境。就是到这个环境下,自然会有的一种放松状态。那简单的讲就是由景生情。 廊架可以容纳12个人聚会。远观南面的花园是一个很幽静、相对很开阔的水面,整个空间曲路通幽,走过来再到平台休息的时候,由景生出来的情感其实已经慢慢开始延伸了。但是当情感延伸的时候还是需要落地,就是内心能引发一个思考。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个是老子给我们的思想。我们设计师在服务客户的时候,其实应该给自己定位,摆正姿态,对自己的思考其实相当重要。我们应该有更多的空间去思考。做庭院和做公共景观,做公园广场的时候,是有差异性的,要敢于去取舍,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水源藏在东南角,可以和客厅形成呼应。因此室内客厅的使用价值,它的外围环境、视线的环境,在五感上作了一个提升,这也是花园的一个特征,和上善若水的道理是一样的。 这个花园从整个空间的使用上来讲,就是对大自然的利用,对建筑环境的延伸,对室内空间的呼应。那按道理来讲,这个设计可能就结束了。
这个项目恰恰相反。 第一稿方案图纸是结束了,但在施工过程中我们有更多的现场手稿设计,对这个方案有一定的升华。 这个图纸方案可能在任何地区都可以用。但其实,在“施工”过程中业主和设计师才慢慢叩开内心真正的情感:那我们真正的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比如通过传统的一些木做关系、传统材料找回我们生活当中的记忆。在后期施工中这一点就是重点研究的事情,就像一开始给大家读的那首诗,是差不多的道理。
施工中提升方向的确定 就像常说的:容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它激荡了多少啊,漂流的心。特别是在外地创业打拼的这些人,其实我们可以去想一想自己,很多时候,内心里面会藏着很多忧愁的东西,这些东西怎么能把它变成快乐的回忆,或者是对未未来更丰足的能量?我觉得这个空间的提升方向,可能会往这方面去思考的更多一点。 室内的有这样一个感觉,是因为江淮流域处于南方和北方交叉的空间,它的生活方式,其实更多的汲取了南方的细腻和北方的豪爽。在江苏的中部北部其实有更深层次的性格生活的特征,其实应该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体现的。 所以在后期营造的这个空间的时候,我们通过一些推断,把传统的一些贴面方式,其实就是用了很多素混凝土和裸砖墙的营造方式。这个可以换回我们一些对童年的记忆对生活的一些记忆和回味。 依然是一个曲径通幽的感觉,感觉是自然往家的延伸。有一些竹林,俏皮的它遮挡着汩汩的水流声…… 再往前走,我们可能会看到很远处的堤岸,有密林修竹,这就是我们回归到一个记忆中家乡的模样。 现场的图片可以看出这个空间的关系。 我们有意的将这个平台向下下沉了30公分。平台从采光井伸进去,楼梯蜿蜒的下去,让下面的空间和上面的空间呼应。这样就会使地下采光不那么压抑,有一种山坡的感觉,感觉就在一楼一样,向上就是2楼。而且,树可以种在山下,树梢可以穿过山坡上的休息区…… 如果说从北入户到第二空间是青春、童年的回忆,那中间的学习平台就是我们当下的生活。当我们穿过像堤岸一样的石板到达休闲的空间,里面有壁炉以及喝茶聊天的器具,甚至天气好的时候,外面还有电视机,完全是一个现代化的生活的感觉。 混凝土和砖砌墙实际上是会泛碱的,正常情况下会用石材干挂或者用木质去遮挡,保证最好的形象面对外面的世界。 而其实,小时候有很多砖墙斑驳一些,白灰会脱落,那其实是一个时代历史的记忆或者印记。很多事情是找不回的,有的时候刻意的回避,倒不如顺其自然的发展,反而会产生一种古朴自然的感觉,可以给人一个很放松的一个状态。
这就是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一种生活状态。当篝火升起,觥筹交错之间,青春的记忆会滔滔不绝地涌现,外面再有淅淅沥沥的小雨,湖面上绽放出水花……这时内心是怎样的感情?我们再也找不到心中的尘埃,这就是在这个空间可能会有的思考。 这几张图片是在一个休息的廊架空间里。东面是开阔的湖面,南面是斑驳的墙面。下面有勾起我们记忆的水缸,水管里会有源源不断的流水。这其实就是生命之源。北边是通过圆形的挡墙看出去的视野,透过挡墙向远处看,水草漂浮,刻满沧桑的顽石在水面之上,斑驳的土砖墙,望着高高垒起的木筏……这就是这个空间给我们温柔的一面。
为什么我把第一稿和我们的实景拿出来做了一个对比呢? 其实图纸的结束只是设计的开始,因为我们用脑袋去做骨骼轮廓的设计;但用心去做有血肉情感的设计,需要在过程当中慢慢去领悟。花园,它既是生活的印记,也是生活的延续。
庭院是一个有故事的空间,包括室内空间建筑空间。庭院空间是有生命的,通过它自己的语言和我们沟通,形成和使用者之间互相依赖的陪伴,也只有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上海市
工作地点
联系方式
13801422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