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博物馆近代史展馆



- 项目类型:展示
- 项目地点:镇江市
- 建筑面积:6500㎡
- 项目造价:6000万元
- 主案设计师: 俞青山
- 参与设计师:万宁、朱慧、谢倩
- 竣工时间:2021-08-31
- 设计机构:镇江市艺佰环境设计有限公司
- 项目定位:镇江博物馆改造项目由博物馆1#、2#、4#、马厩、镇江商会旧址及伯先路对面的仿民国建筑5#、6#楼组成,均为民国时期建筑风格。
- 空间意境:在不影响整体外观的镇江商会北山墙处用地下通道连接伯先路两侧的原博物馆和5#、6#楼。使得游客的参观流线不被城市道路打断,成为一个整体。同时打造场地内伯先路两侧的景观环境,将每幢建筑按博物馆布展的要求进行加固改造和装修设计。
- 空间布局:通过对5#、6#主入口和之间的天井增设玻璃顶和玻璃幕墙的改造,使之与原博物馆的风格协调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 设计选材:用绿色节能环保材料,达到绿色节能的要求,按改造后的功能重新进行消防设计和安保设计。同时对文物保护建筑和绿化植被进行保护,合理解决场地建筑的高差和衔接问题,保证无障碍措施。
- 用户体验:本案于2021年已经投入使用,深受市民肯定与好评,为本地历史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代镇江》陈列以客观的视角勾勒镇江的百年浮沉,展现一个历史古城向近代化转型的特殊轨迹,在风云变幻的中国史上,镇江近代史汇入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史洪流,一路向前。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出千峡,纳万川,汇集成波涛滚滚的大江,奔流 既有积小流以成江海之意,寓指近代镇江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一路高歌,亦有镇江人民在百年历史大潮中,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搏风击浪,昂扬向上的精神,因此取意为名。
接待大厅:近代镇江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历代资源的累积,接待大厅以唐代独木舟为衔接点,强化镇江博物馆近代陈列与古代陈列之间的联系。独木舟之上,一只只小船漂泊于穹顶之下,载着观众驶入镇江,驶向近代。
序厅:一 船只游弋的尽头,序厅形象墙映入眼帘。利用挑高8米的空间,引入中庭天光,中心七块帆状雕塑尽显巍峨。提取各单元重点内容分列于雕塑之上,以船为基,以帆筑魂,镌刻镇江人民保家卫国英姿,铭记近代城市曲折发展历程。
漕运咽喉:镇江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点,优越的地理位置给予这座城市独特的自然禀赋。一幅描绘着镇江港口漕运繁华的图卷延展于展厅中央,画中船只熙攘,画外人行繁忙。码头上堆积的货物与顶部吊装的老照片虚实相映,共同描绘出诗人查慎行笔下曲持续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的潜运盛景。
鸦片战争:英国殖民者的入侵恍若一柄利斧劈碎了这一纸繁华。风雨骤变,山河将倾。硕大的东印度公司鸦片仓库和繁多的吸食鸦片工具,无声控诉着侵略者的狼子野心。
壮士悲歌:在这场战役中,1500名旗兵直面1.2万兵备充足的敌军,江面、城门、巷中,每过一处,皆有以血肉之躯为盾,誓死阻碍英军前进的殉国者。虽屡屡败退,却展现出不屈的民族气节。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对此亦做出高度评价∶“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西风东渐+华商振兴:外国资本的注入推进了镇江近代城市化进程。开埠之后的镇江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一条浓缩了镇江近代工商业的半场景复原街道由此展开。漫步于这条街道之上,西风东渐和华商振兴两个内容版块分列两侧。外资国营林立,洋行商铺争辉,中西方文化于此交融,风气开放、商贸繁荣的近代化城市气象与日俱增。
茅山抗日根据地:韦岗战役打响了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的第一枪。粟裕率领的新四军先遣支队凭指挥之优,借地势之利,于韦岗伏击日军运输车队,赢得首持。陈毅听闻后当即作诗一首∶“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