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说,摇滚乐是癫狂世界的入口,是连结全世界的桥梁,它是照进黑暗的一道光亮,也是一片呼吸自由的天地,让迷茫躁动的年轻人回到那些天真而又真切存在的夏天,去往充满爱与和平的理想之地。而在现实里,设计师程晖为一对年轻夫妇打造了一所摇滚之家,粗粝材料奏响自然的旋律,多年收藏的唱片、海报、乐器,仿佛随时能跳进热血沸腾的摇滚现场。
门厅简单明朗的黑白色调搭配让家充满了艺术质感。纸灯笼台灯是野口勇用传统手工艺结合现代造型创作而成的,艺术家连秀雄的《隐秘生长》用黑色代表了一种无声的主张。饰品摆件出自本土创造BENTU。
设计做的头一件事情就是打掉了空间里所有的直线,选择的每一件东西似乎都在消解它原本的严肃。这是一个超乎结构的尺度转化,就像震耳欲聋的摇滚式呐喊里加入的浅唱轻吟,更撩人心弦。 直线的空间表达也让房子既沉闷又不便。设计师巧妙地用一条有弧度的曲线化解了这个不近人情的尴尬,让人一进门就体验到开阔与拥堵的差异。
宽阔的客厅虽简单却意蕴悠长。不同品牌的家具与艺术作品汇聚在这里,让它们讲述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故事。黑白的花瓶源自艺术家Vlastislav Hofman,点睛之笔是艺术家林芳璐为毯言织造创作的彩虹花地毯。
开放式厨房手工做成,实木台面搭配金属桌腿,温馨而冷酷,餐椅源自意大利中古家具Castelli 106;铸铝吊灯源自年轮公园。
女主人小时候用的这架钢琴既是对她童年的致敬,也与黑色墙面和谐呼应。金牛雕塑来自Chao's工作室,黑色天鹅颈花瓶是Rick Owens的创作。
书房区居然出乎意料的用水泥砌筑了两层地台,开辟出一个如舞台般可以自由变换的榻榻米休闲区。 房间的一切随同男女主人讲述着关于现在和未来的故事。书架上到处可见主人收藏的各式模型、老旧海报和满满的CD光盘,那是相比现实世界更自由的地方。
业主一直希望能有个可爱的女儿,为此精心设计了一间儿童房。9.5º椅源自设计师Rasmus B.Fex为Frama设计的经典款。玻璃吊灯是从国际网站上购得。
纯黑色的工作间是男主人打游戏、听摇滚乐的圣地,便于他自由地发挥与创作,特意定制的软木墙面让他可以随心所欲地钉上自己喜欢的海报、照片。
在那些冷峻的年代里,音乐节是人们用力跳舞、大声歌唱的自由国度,而这样的精神和氛围被延续到了这次的设计中。简单雅致的房间里,异形雕塑、戏曲海报的搭配纷繁多样,相互碰撞也彼此联结,平添了几分摇滚态度。
设计师刻意让工人将卧室墙壁的表皮铲掉,隐约裸露出其本来的样子,地毯上随意地堆放着男主人经常翻阅的音乐杂志,耳机和唱片触手可及,墙边还倚靠着一幅约翰·列侬的肖像画作。 越简单越舒适的卧室,去掉繁芜的装饰,回归原始的朴素,黑白的经典Artemide台灯由Mario Botta设计;边几是设计师Eileen Gray为ClassiCon创作的E1027签名款。
不经意间粉刷的卫浴墙面神奇地晕染出画的特质,与墙上艺术家郭警的作品《纵火》相得益彰。梳妆桌是来自Concept 101的丹麦中古课桌,放在这里毫无违和感。桌上的THESHAW“精神之所”台灯,来自设计师刘潇。
凹凸不平的肌理、斑驳古旧的墙面,为空间烙下自然原本的印记。源于对纯粹自然本真的渴望,餐厅、浴室都使用温润的木质材料,缓和大城市里现代公寓的坚硬与冷漠。
由李安执导的、改编自艺术家Elliot Tiber自传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曾对1969年盛夏的那场音乐节作出这样的描述:Woodstock是对一个时代纯真精神的回光返照。为期三天的摇滚乌托邦改变了世界,人们愿以真诚倾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而对于在北京生活的夫妇二人来说,理想中的居所也应是混杂了生活与理想的摇滚乐,形式各异,却内核一致,就像从家乡到异乡,从听朋克摇滚到哥特摇滚,有些变了,有些却一直没变。 设计师程晖在这间公寓的改造中延续了其一贯主张的自然与舒适。 比如进门处的收纳柜所使用的材料也大有来头,它是一种源自日本极致工艺的烧杉板,以烈火焚烧的方式对木材表面进行处理,直至成为主人最爱的黑色,里面仿佛包含浴火重生的仪式感,巧合的是,美国传奇油渍摇滚乐队Nirvana也有“涅槃”之意。 设计师认为,家的设计应该是生活面临居住问题时恰到好处的解答。无论是自然元素还是工业材料、空间安排还是室内装饰都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自洽”。而原始的粗糙感会激发人内心最深层的安全感,那种亲切会让人懈怠和放松。这是空间最本质的表情,不需要后工业时代人造的规范。 感谢摄影师:Boris Shiu 文案:Dan Dan、Minty Ts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