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山上的「云森陶陶工作室」,拥有陶艺工坊、艺术家驻点计画及展览场地等活动空间;春天之际,OPEN团队跟着 舒杰设计创办人暨设计总监 陈琬婷 的脚步,一路从喧嚣的都市,来到隐身凯旋路巷内的工作室,拜访创办人David Pipkin,感受身处山中的慢灵魂来临,两人也藉由「艺术」,展开一场跨界的对话!
本文由OPEN编辑部撰写
阳明山上的「云森陶陶工作室」,拥有陶艺工坊、艺术家驻点计画及展览场地等活动空间;春天之际,OPEN团队跟着 舒杰设计创办人暨设计总监 陈琬婷 的脚步,一路从喧嚣的都市,来到隐身凯旋路巷内的工作室,拜访创办人David Pipkin,感受身处山中的慢灵魂来临,两人也藉由「艺术」,展开一场跨界的对话!
云森陶陶工作室 创办人 David Pipkin
来自美国的David Pipkin,因为建筑师本业落脚台湾,一待就是30几年,而后将热爱的陶艺,结合打造成位于阳明山上的「云森陶陶工作室(Cloud Forest Collective,CFC)」,藉由「无私分享」概念,延伸拥有陶艺工坊、艺术家驻点计画,以及展览场地等的活动场域,让每位到此的宾客,都能享受其中悠閒情谊,并交流创作灵感。
舒杰设计创办人暨设计总监 陈琬婷
舒杰设计创办人陈琬婷总监暨设计创意总监,从事室内设计行业已超过16年,并于2013年成立舒杰室内装修设计,近年更在国际赛事大放异彩,夺得英国IPA地产大奖、美国Architecture Master Prize以及义大利A’Design Award等多项大奖,将多元的设计美学带给大众!
(以下由陈琬婷设计总监发问, David Pipkin创办人回答,David Pipkin创办人简称David。)
(图)在云森陶陶工作室做陶,让身处忙乱生活的现代人,得到身心灵放鬆。
Q:首先,想请David创办人分享「云森陶陶工作室」对您的意义是什麽?
David:云雾森林(cloud forest)是一种热带或亚热带常绿山地雨林,其特点是经常性或季节性的环绕着云雾,空气中不断产生的水气,滋润了大地植物、孕育新生命,创立云森陶陶工作室(Cloud Forest Collective,CFC),是我女儿鼓励我,命名从上述发想,她解释,希望来此的人们,都能感受其中的源源不绝的创造力,并藉此为人生道路注入全新力量。
我认为,工作室像是一个大型的学习场域,不论你是一个完全不会做陶的人,还是想要进修技能、认识志同道合的人,皆可以分享及发挥创意,同时这裡是一个包容多样化的地方,每个人交流技能的同时,也让空间蓬勃地发展,且浸溺在艺术与工艺的环境之下,不分年龄、性别、种族,都能体悟对日常生活的美好质感,比如做一个小小的杯子,即为一天的开始感到愉悦,彼此于此处谈论着生活的幸福事物,这是云森陶陶的宗旨。
由于云森陶陶工作室的环境被百年樟树包围着,给予我从外部与内部能感受宁静的能量,也让所有进行创作的人,都被氛围给深深吸引着,「我刚到这裡时,做了一系列的作品,经常利用当地各样的历史老物做结合,像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是不在意、经常错过的物品,比如被扔掉的老旧人孔盖、下水道铁盖、石牆、路牌,还有从老房子取下的物件等,却对我是意义非凡的事情。」在云森陶陶工作室裡,我时常忘记外面世界的纷扰,并专心创作。
(图)云森陶陶工作室定期都会举办展览,图为2021年4月17日至6月14日的陶艺家Brian Molanphy个展──Belly Button肚脐。
Q:David创办人长期对陶瓷保持热情,并也设立云森陶陶工作室,将许多国际艺术家带到台湾,请问是谁启发您有此举动?
David:2008年,我在陶瓷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爱尔兰陶艺家Jack Doherty的文章,内容描述他以单纯的「泥土」,加上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并于过程加入「苏打」窑烧,看似简单的手法,成品却令人相当惊艳,完美的比例以致烧製后,形成每一处皆美丽的痕迹,呈现烟燻蓝、灰炭的彩虹,还有像火般的闪烁红橙色彩,这让我很想见这位大师一面。由于Jack Doherty住在英国,几个月后,我因为某些行程到索尔兹伯里,就决定前往对方的所在地,而在抵达现场,才发现他是百年历史博物馆The Leach Pottery的负责人,现场也看到很多製作的陶器有很多色彩,像是天空及海洋,画面实在让我为之一亮!
因为年龄差不多,那时和Jack Doherty相处的两天裡,感觉彼此就像兄弟一般,处得很开心,因此决定一定要邀请他来到台湾,并将他魔幻般的陶艺分享给所有的台湾人;2010年,我们安排他到莺歌陶瓷博物馆,进行为期一个礼拜的工作坊活动,同时在台北教育大学举办展览,并到各地演讲,而此经历也让「云森陶陶工作室」受到瞩目,吸引很多国际陶艺家进驻。
苏打烧是将窑裡温度升至1240度c,然后喷洒溷着水分的苏打,两者之间的化学变化,留下各式各样的痕迹与色彩,而这其实也像生活一样,你可能有一个舞台,一切都已经准备好,但有时候最终结果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有时会有喜悦也会有可怕的灾难。
(图)云森陶陶邀请多位国际陶艺家进行技法等交流,图为英国苏打烧大师Ruthanne Tudball。图翻摄云森陶陶工作室脸书。
Q:云森陶陶的驻村艺术家,唯一条件为「要无私地分享技术与经验」,想请David创办人分享为什麽要以此要素,作为驻村艺术家的条件?
David:无论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要以陶艺为生,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佩服任何可以做到的人,「因为我做不到,我只喜欢做,不喜欢卖」,但为了生存,必须要两者兼具。在台湾,有许多优秀的陶艺家,他们的创作令人讚叹不已,而多年来,也看到他们为自己的独特作品,注册商标及技术,并以此维生。不过,我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决定不以陶瓷谋生,「我喜欢製作陶瓷物品,这是一种探索、学习技能及知识的旅程」,但我不需要守护着自己学到的东西,假使有人接受我的东西,不管是製作出精美的物品,或者只是享受这一个过程,都可以让我感到非常满足,「製作陶瓷品是一种调解的形式,是一个带我到一个很舒服的世界,也可以整理自己,并忘却外界,全神贯注于面前的事物。」
因此,当我邀请外国艺术家(日本人,欧洲人,美国人)进驻云森陶陶时,我都会建议他们需要举办工作坊,并以轻鬆的方式分享知识,其实顶尖艺术家使用的技法都是经年累积而成,而且几乎不可能相同,所以他们都不怕会被拷贝,藉此我希望云森陶陶成为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自由交流思想和知识。
(图)2000年正式开馆启用的莺歌陶瓷博物馆,在2018年成功争取为「2018年国际陶艺学会会员大会」举办地点。图翻摄莺歌陶瓷博物馆脸书。
(图)莺歌陶瓷博物馆除了定期的特展外,也有常设展览,像是以莺歌陶瓷发展中的重要事件、重大设施与人物以及各种陶瓷实物展品——硘仔镇。图翻摄莺歌陶瓷博物馆官网。
Q:请问David创办人,就您的观察,台湾的陶艺是如何与国际接轨?
David:我发现莺歌陶瓷馆拥有浓厚的当代陶瓷文化历史,而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台湾国际陶艺双年展」更是享誉国际,尤其它又曾是2018年的国际陶艺学会会员大会ICA的主办地,吸引来自国际500多位的陶艺家一起参与。此外,台湾有很多的陶艺家因为热爱陶艺而远赴海外学习,并都有不错的发展,像是AhLeon(陈景亮)、Ching-Yuan Chang(张清渊)等,而台北教育大学教授MingShuYu的作品,则是包含东西方的文化冲突、前卫与主流间的撞击美感,非常有趣,也让我很佩服,这几年,我看到许多台湾的陶艺家从世界学习,世界也向台湾学习。
(图)云森陶陶工作室不仅可以做陶,也有市集、小朋友暑期计划等活动。图翻摄云森陶陶工作室脸书。
Q:想请David创办人聊聊「云森陶陶工作室」的未来规划。
David:如果疫情缓和,云森陶陶工作室想要每年增加2-4名的国际艺术家驻地,欧洲及澳洲的朋友都跟我说想来台湾,另外也会邀请台湾的艺术家及原住民艺术家一起参与活动,而在工作室旁边的一个空间,裡面有厨房设备,之前有在那学习做酸种麵包,如果一切都规划好,未来可能会是对内的麵包工作坊,过去工作室也有举办很多暑假计画,像是绘画、舞蹈、小孩瑜伽和健行等,以及一个在大自然搜集泥土,并製作陶土作品的户外活动。
(图)云森陶陶创办人David,从大学开始接触到陶艺,就此上瘾,落脚台湾后,受到女儿鼓舞而创立云森陶陶工作室。上图翻摄云森陶陶工作室脸书。
Q:David创办人于大学接触陶艺,而后成为建筑师也没有中断此份热情,请问令您着迷其中,且坚持至今的原因是什麽?对于持续学习的想法为何?
David:创作物品,对我来说是一种冥想、释放逃离的感觉,过程除了透过「手」挑战自己的思想,同时也是与台湾及曾造访过的国家中,一些有趣人士的互动渠道,「我们製陶人透过泥土去做交流,像是我们看到一个漂亮的罐子,随即就会对谈其中的技法。」而当疫情蔓延时,我开始喜欢上製作酸种麵包,它比我想像的要复杂许多,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麵包要製作得好吃,就必须遵照食谱配方,但这并不符合我喜欢凭直觉去製作的个性,不过就像陶瓷工艺一样,为了得到美丽的成果,製作麵包的时候,不能去打破太多的规范!
持续学习是幸福的关键,当我学到新东西时,我会感到平静,并感到充实,新事物可以是很小的事情,也可以是很大的事情,我期待学习其中的事物并感受随之而来的力量。
(图)云森陶陶工作室创立至今,累积许多人的回忆。
Q:云森陶陶工作室所在地被列为北市自来水事业处规画改建之处,请问David创办人有什麽想法?
David:云森陶陶所在的建筑外观或许不尽完美,但是呈现氛围却是非常特别的,我们有很多热爱这空间的人,也想要一起做些以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像是刚刚有提到给大小朋友的暑期计划,而所做的这些事情,不是为了钱,而是想赋予艺术教育等价值。
(以下对话,David Pipkin创办人简称David,陈琬婷设计总监简称陈。)
(图)David Pipkin创办人觉得,设计与商业的共通点都是从创意出发。图翻摄云森陶陶工作室脸书。
(图)陈总监认为,藉由艺术对于自己的设计有助益。图翻摄设计狂小姐脸书
Q:想请David创办人及Debby总监分别回答,陶艺或者艺术设计与商业之间存在的连结平衡为何?
David:设计与艺术之间一直存在着联繫,包括可视的、可触的,同时是直觉的、耗费心神的、宽容却又无情的,它牵涉到人们製作、设计、解决问题、为错误和不好的抉择伤心,以及某些时候因为成果而愉悦的那些心绪。
最大的差别在于艺术是与自己的对话,过程也会发生不同的好坏事物,比如当觉得呈现出的东西不行时,还可以直接摧毁、打掉,而有时候看到这些自己不喜欢的作品时,也是在警惕我,然后有人从架上买下这些物品时,心情上则会有些莫名的感触;商业设计本质上其实是为他人设计的,且要能解决问题,做坏掉也不能随意地丢掉,可能还必须去在一个预算内完成它,虽然製作出来可能很漂亮,但心情上有时会蛮无奈,不过,对于年轻的设计师来说,让自己努力设计出好东西,也不外乎是好事。现实来说,製陶跟商业设计是没有连结的,但从精神层面,一样的地方都是我们透过创造力而做出成品。
陈:艺术更像是一种自我认知(self-awareness)、一种冥想的方式,和设计不同,设计必须要设想使用者行为,所以当我们设计时,都往比较实际的方向去进行;但艺术相较之下是较为自我、个人的。当自己沉浸在艺术中时,就会去跳舞——敦煌舞,一种中国经典的舞蹈,对我来说,它能将情感思维,转换为哲学逻辑上的思考方式,经过这个过程,在这个现实的疯狂世界裡,我就能有更好的表现,所以艺术在某些层面上,影响自己的设计很多;以前我有一个小本子,裡面有很多我画的舞蹈动作,并想尝试与设计结合,但这帮助其实不大,因为那时只看到表象,不明白其中的意义,但过了10、15年,开始懂其中的涵义,最后可以结合设计,并能以一个设计师自居,得以成为真正的自己,所以艺术确实对我有所助益,这就是为什麽我们需要来「云森陶陶工作室」!
走进「云森陶陶工作室」的空间,在每处捏陶、上釉及窑烧的区块裡,除了给予人们沉浸世外桃源的感受,创办人David Pipkin的亲切感与精神思想,更是令人深深着迷,而将「艺术」深植「室内设计」的 舒杰设计创办人暨设计总监 陈琬婷,则把转换后的多变形式,呈现给予业主梦想场域上,近一个半小时的对谈中,使人感知人生不同的面貌,并带得满足的心灵,继续往前!
设计狂小姐 Debby陈琬婷
DJ PLUS Design舒杰室内装修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总监
电话:+886-2-2511-0728
地址:台北市中山区南京西路5-1号6楼-1
信箱:debby.djplus@gmail.com
网址:http://djplus-design.com/
OPEN Design 动能开启传媒:http://www.openworld.tv/talk/
台湾
工作地点
联系方式
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