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IO.Y学术探索第一期 | 距离篇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曾说“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创造的能力来源于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来自主观世界的知觉,成为设计思维的原动力”,STUDIO.Y注重设计思维的打造,关注创意思维的捕获与人文底蕴的挖掘。我们将设计置于整个历史的语境之中去考量,聚焦设计的历时性关联与变迁。正如路易斯·康所推崇的,理想的现代建筑应该在现代形式的基础之上回归传统建筑意象的诗意维度。
学术探索第一期
STUDIO.Y ACADEMIC EXPLORATION
尺度之一 · 距离篇(SPACE)
我喜欢数学和海洋。
——罗素
基于“尺度”+“美学”的设计观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曾说“设计的本质在于创造,创造的能力来源于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来自主观世界的知觉,成为设计思维的原动力”,STUDIO.Y注重设计思维的打造,关注创意思维的捕获与人文底蕴的挖掘。我们将设计置于整个历史的语境之中去考量,聚焦设计的历时性关联与变迁。正如路易斯·康所推崇的,理想的现代建筑应该在现代形式的基础之上回归传统建筑意象的诗意维度。
▲ 《建筑十书》内部图示
接下来的STUDIO.Y学术探索系列篇章代表着我们自成立之初一路走来的步步思考与求索,我们认为谈论设计不仅要触及本质,更要关照当代生活现状,沿此方向探索的种种可能即构成了我们的设计启示录。
STUDIO.Y以“尺度+美学+建构+建造”为主要的设计理念与设计主张。代表客观准则的“尺度”、象征主观审美的“美学”,再加上提纲挈领的“建构”与落地终章的“建造”,汇成了STUDIO.Y自身的一整套完整的设计观。
首先,我们从尺度谈起,在建筑设计领域,尺度是指建筑与人体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尺度不仅要从物质方面满足人们对空间基本使用功能的需求,也要从精神方面满足人们对空间质量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言及了人的决定性地位,在空间设计中也不例外,人与空间的关系以尺度连接,空间的好坏取决于人的判断,而判断标准就是“尺度”。我们认为尺度在空间中主要表现在六个维度:距离、比例、光影、声音、温度、时间。
今天,我们率先展开讨论的是“尺度篇”中的第一个维度:距离。
距离的涵义与“身体尺”
现代汉语意义上的“距离”有三种内涵:其一是指时间与空间的相隔,其二是指相隔的长度,其三是指认知及情感上的差异。这里,我们所研究的距离侧重于空间距离(两个物体之间在空间上相隔或间隔的长度)及其延伸的种种主观心理视域体验。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距”解释为“鸡距”,本义指鸡、雉等的腿后面突出向脚趾的部分;离,本义指猛兽。由此可见,距离最初与禽兽相关,指称也关系到辨别禽兽身体部位的某一突出特点。可以看出,距离最初是和身体有关的。到后来,这种身体上的界定慢慢地沿用到人的身上。
▲ “距”在金文中的书写结构,更能显示出与长度的关系,足,表示进行,巨,表示持械丈量,造字的本义即为:测量路程。
可以说距离的产生与身体有着难解难分的关系,在历史上的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出现了用以测量并确定距离的“身体尺”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日本早期,就将手指一个关节的长度称为一寸,并把大拇指叫作“一寸法师”,榻榻米的一帖,也是以容纳一个平躺姿势的人来定义的。古埃及人在建立金字塔的时候,将一块砖的长度定为从人的手掌到肘关节的距离。
距离与尺度的异同
室内空间的尺度研究的是室内空间的整体或者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室内设计领域中,距离和尺度都是用来描述物体的“量”的概念,尺度的最终展现也离不开距离这关键一环,同时它们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距离是关于量的精确描述,是指物体的实际大小,衍生出各种计量单位,它的测量对象单一明确,属于数学范畴。而尺度则是一种相对的度的概念,不是那么单一和精确的,更偏于整体,与人体工程学范畴和形式美的范畴相关。
在某种程度上讲,距离是通过测量产生的,较为固定的,属于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人的差异而变化;而尺度则是通过比较产生的,尺度是人对室内空间最基本的印象之一,是人对建筑体的视觉估量和心理感受,或感觉宏伟壮观或感觉其亲切宜人。
成功的室内设计作品应该根据其使用功能、建筑技术等因素确立其自身恰当的尺度感,而其本身更应该具有合适的尺度分级以取得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
距离的分类
距离可以分为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物理距指的是客观可测的空间距离,肉眼可见,亦即上文提到的距离;心理距离更偏向于人对所处建筑物与人的关系的一种心理体验与审美感受,或者称之为距离感。
距离感是人出于对自我的保护意识而进行的主观性界定。在人与人或人与其他事物交往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对该事物的亲疏关系判定主观上的距离,以保护自身在心理上或生理上的安全。室内设计上的距离感同样是人主观距离感的一种延伸和扩展,对此要求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需要把握好人对距离的控制和需求,通过室内空间布局和结构来保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距离感同时又饱含着主体的审美感受与审美倾向,体现着一种美学范畴。
物理距离
创立了空间关系学(Proxemics)的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将人类对空间的使用视作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他在著述《隐藏的维度》中,根据个体与个体间的不同互动行为,提出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四种物理距离(关于每种距离的具体数值划分因单位换算取舍原因略有差异,本文采用的是如下版本):
Intimate Space
亲密距离(15cm-45cm)
拥抱、抚摸和耳语的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
近范围距离(15cm之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手可及”,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一般是夫妻、亲子、恋人之间的距离。
远范围距离(15cm~45cm),人与人面对面能够清楚地看见对方的表情和眼神,身体上的接触可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体现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Personal Space
个人距离(45cm-120cm)
好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属于朋友之间的正常交往距离。
近范围距离(45cm~76cm),相当于两臂的距离,仅能保证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属于与熟人交往的空间。如果与素昧平生的人保持这种距离,就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
远范围距离(76cm~120cm),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熟人之间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一端,而陌生人之间的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一端。
Social Space
社交距离(1.2m-3.7m)
陌生人之间的距离
这已完全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
近范围距离(1.2m~2.1m),相当于一个人竖躺在两人中间的距离,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
远范围距离(2.1m~3.7m),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往往都要间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能增添一种庄重的气氛。
Public Space
公共距离(3.7m-7.6m)
公共演说距离
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
近范围距离(3.7m~7.6m)一般用于较正式的场合,区分不同身份地位的距离,如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如进行学术报告时之间的距离等。
远范围距离(10m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多用扫视,少有注视,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
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在室内公共空间之中,人们对距离感的诉求普遍存在于各种不同性质的室内环境里,人际关系与每个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对客观事物有着天然的距离感,并且我们需要适当的距离感来保持自身的心理需求,所谓绝对的亲密无间或排斥远离都是相对的,是可以调整的。在室内空间中,合理的室内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较好的控制彼此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交往体验与个体感受。根据文化背景、所处环境、性格的差别,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能够有一个可控的自我空间,每个人对于身处公共场所与其他人保持怎么样的距离想法不一样。根据以上的情况研究,在设计师面对室内公共空间的区域划分和界面设计时,就应当首先考虑到人们对距离感的直观反应,根据室内空间的面积,以功能性为基础,明确区域界限和出入动线,根据人际距离空间的分类给出清晰的空间范围和功能分区,以确保人们在此空间内活动自如。
例如范围是0—45cm左右的亲密距离,适用于夫妻、亲子与恋人之间,通常在家居空间,亲密距离使用的更加频繁。家居空间中的双人沙发、双人床等都是为了迎合亲密关系的需求,所以亲密距离的边界不会超出个人空间范围太大,并且二者的空间有部分重合。
范围是 45—120cm左右的私人距离,适用于亲朋好友等熟人之间。我们与熟人关系的对象进行室内社交活动时,距离也是相对靠近的,例如客厅设计里,沙发总是挨在一起摆放,便于人们更好地互动交流。上述两种距离关系都是得到了主体允许而进入个人空间的,由此可见,人的亲疏关系,也能够形成“界”。除了实体界面的划分,还包括视线的可见度、声音的穿透等多方面隔绝因素。以大学宿舍为例,若校方没有事先安排好床位的规定,学生通常会选择更加靠近房屋尽头的床位,能够相对其他位置更好地休息、学习,被打扰的几率低了很多。又如同消费者就餐时,常能看到靠窗的位置早早被预定了,周围人少的位置也很受欢迎,而餐厅中央或大圆桌附近的餐桌则不会做为优先考虑。这是因为人们有着“尽端趋向”的心理暗示,这正是人们对个体私密性的一种潜意识的保护。
▲ 椅子的设计也会根据空间距离的内部差异而各不相同
私密空间与共享空间是相对的两个概念,但是二者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包容。家居空间属于私密空间,但是客厅则是所有家庭成员活动的区域,是共享空间,而个人的卧室则属于私密空间。
艾伦·威斯汀(Alan Westin)1967年在《隐私与自由》中将常见的私密性类型分为四种:孤独(Solitude)、亲密(Intimacy)、匿名(Anonymity)、保留(Reserve) 。孤独即个人独处于一个不被他人观察到的空间之中;亲密是指两个人或以上的小部分人群之间的私密空间;匿名是指在公共场合能够不被察觉,处于隐形状态;保留是指保存自己信息的需求。根据人对私密性的需求,在室内空间关于私密功能的满足则可以通过界面分隔空间、压缩距离的方法进行设计。封闭式空间的限定性很强,几乎完全与外界隔绝,只保留供空气流通和内外出入的出口;半封闭式空间可以与外界互通,但空间限定感依然存在;半开放式空间的私密性就弱了很多,与一般空间界面划分区别不大,围合界面至少有一面。了解了私密性空间对于距离的严格要求,才能在室内设计山给出恰切得当的解决方案。
人类的远距离接收器——眼睛、耳朵和鼻子,近距离接收器——皮肤和肌肉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人自身之间的交流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对人的体位和尺度的了解必须依靠人体工程学的理论,人体工程学在设计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阐释了人与环境、人与物以及人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并科学的设定了一系列有关人体及其运转的相关数据,使得以人为主体的设计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在建筑室内空间中更能满足人在各个功能空间中的生理、心理及物理上的需求,才能把握对室内空间尺度的合“情”合理再设计。
心理距离
这里所讲的心理距离,有两种内涵,一是个体与外在室内空间关系的一种亲疏距离,类似于上文提到的距离感;一是一种审美倾向与审美方法。这两种距离都与室内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
距离感
在说距离感之前,我们首先不得不说两个概念:“优美”和“壮美”。
王国维受叔本华和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在《红楼梦评论》中曾说“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苟一物焉,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吾人之观之也, 不观其关系而观其物也,不视为与我有关系之物,而但视为外物,则今之所观者非昔之所观者也,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若此物大不利于吾人, 而吾人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为独立之作用,以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 。”
王国维认为,优美与壮美的对象特征应该从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审美主体的感受等角度进行界定,优美属于“普通之美”,优美之物无关人的利害。因而在对优美之 物进行欣赏时,人们会“忘”利害之念。壮美属于“特别”之美,壮美之物超过了人的智力可以控制的范围,出于保存自己的本能,观者只能“超越”利害观念之外,而“达观” 其形式。“优美”对应《人间词话》中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所以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而“壮美”则对应《人间词话》中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所以物皆着我之色彩。”
▲ 王国维认为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是一种“无我之境”
在室内空间中,我们所感受到的这两种感情,恰恰与距离密切相关,距离跨度小,可对应优美,强调观物过程中的诗人主体意识,并将这种主体意识投射、浸染到被观察的事物中去,使原本客观的事物带上了明显的主观色彩;距离跨度长,则对应壮美。侧重寻求诗人与被观察事物之间的自然契合,在弱化诗人的主体意识的同时,强化物性的自然呈现。
室内空间距离除了包括横向的人与人、人与物的距离,还应当包括空间高度距离。人们常以拉开距离来保持自身身份的威严和神秘,所以在一些公共室内空间诸如礼堂、会议厅、法庭、教堂、寺庙等地,地面与天花的距离都拉得很高,以保持空间的严肃和权威。所以界面之间的距离对于空间使用者之间的距离感有着限制作用,需要设计师严谨把握“界”的尺度,使得空间区域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对距离感的要求。
▲ 位于布拉格的圣维塔大教堂内部,庄严神圣,给人以臣服之感
应用到室内空间的设计中时,就要很好地把握“优美”与“壮美”的分别,在现实环境中尽量营造让人感到温馨亲切的“优美”氛围,选用一些连缀记忆的物品物件,缩短时间中的差距;而在对精神与世界的对话上,则突出一种有我之情感介入的“壮美”,尊重个体的在世价值与精神反思。
审美中的“距离”
瑞士美学家、心理学家布洛1912年在《作为艺术要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中,提出“心理距离说”,认为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只有保持适度的心理距离,审美才能够进行,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认为“心理距 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并列举了“海上遇雾”的例子来加以阐明,“距离”说从美学角度可以分为时间、空间、情感等,人与人之间相处产生美感的原因之一也在于距离。
布洛认为“艺术作品之能否感动我们,它那感动的程度如何,似乎是它与我们的理性和感情特点以及与我们的经验的特殊性互相吻合的完美程度如何直接成正比例的。”
心理距离不是空间距离也不是时间距离,其内涵要丰富得多。那么“心理距离”是什么呢?布洛举出了著名的“海上遇雾”的例子来说明。他说设想在海上起了大雾,它除了带来烦闷以及焦虑之外,还常常引起焦躁紧张的情绪。布洛指出海上的雾也能够成为浓郁的趣味与欢乐的源泉,当我们忘掉那些危险性与实际的忧闷,把注意力转向“客观的”形成周围景色的风物,你可以视雾为半透明的乳汁做成的帷帐,可以想象在帷帐后有能歌曲舞的女怪。这种经历将灵静与恐怖离奇地樣合在一起,人们可以感受出奇的孤寂以及与世隔绝的情景,尝到一种浓烈的痛楚与欢快混合的滋味。从恐惧不安到宁静地观赏而获得美感体验,这就是“心理距离”的作用的结果。
▲ 布洛认为海上遇雾,是显境还是风景,取决于人观看的心理距离
概括起来,“心理距离”意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摆脱实际利害关系的束缚,不带实际目的和需要,冷静客观地看待对象,并在这一基础上依靠自我经验以及客观对象提供的条件,对对象加以过滤、变形、重组而获得美感经验这一心理过程。“心理距离”本身包含了审美态度的“心理距离”和“经验距离”两方面的内涵。审美态度的“心理距离”指以非功利的视角看待对象,通过态度转换拉开与对象之间的距离。“经验距离”则是指主客体之间经验吻合程度之间的差异。
利用“心理距离”的审美倾向,来为室内空间选择合适的艺术品陈列将是一个不错的着眼点。通过更好的品味与静观,让居住者在现实与理想中的“心理距离”关切中,找到一种审美张力与活力人生。
室内设计中的距离把控
STUDIO.Y在设计中注重对“距离”的把控与揣摩。在室内设计环境的营造中,将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都恰当考量,在此基础之上打好尺度的地基。
▲ 作品《雅歌》利用纵深延展的空间距离,营造视觉上的通透感
▲ 作品《雅歌》在辩证距离下塑造的私密空间,尺度合宜
▲ 作品《行云曲》以界面对距离予以分隔或连接,形成特有的艺术美感
▲ 作品《行云曲》以线条演绎距离
距离是尺度营造的重要维度之一,空间距离的私密与共享,心理距离感知的远与近,都是STUDIO.Y在室内设计时所考量的因素。在对距离的把握之中,利用距离之灵动徜徉才能将空间的尺度美学予以淋漓尽致的呈现与发挥。
-
成都市
工作地点
-
联系方式
4000112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