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策划丨朱谦知
整理报道丨乐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任何行业都面临着升级与转型。同样面对室内设计未来的发展道路。来自两岸三地的设计名师将带领我们遇见未来。
2019年3月19日--3月21日。由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携手金堂奖共同举办的中国首届青年设计师创想峰会在深圳会展中心6号馆隆重开幕。“对话设计之都”作为首届中国青年设计师创想峰会的一场关于室内设计未来发展趋势探讨,特邀请赵东洲、何宗贤、符军、刘波、蔡鸣、孔新民以及媒体嘉宾主持人张金燕、闫虹,同台探讨。
本次论坛以《经济转型期室内设计的未来:是荆棘丛生?还是涅槃重生?》为论坛主题,现场观众认真聆听,学习、领会有关室内设计未来的方向与话题 。
备注:排名不分先后
赵东洲
台湾室内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学会荣誉理事长
台湾中原大学室内设计系硕士研究生导师
台北市室内设计装修商业同业公会常务理事
中国时报、当代设计杂志专栏作家
何宗宪
P A L Design Group 设计董事
香港贸发局 设计市场及授权服务业咨询委员会委员
香港设计中心 董事会董事
香港大学(建筑硕士) 及 新加坡大学(建筑学士)
符军
澳门国际设计联合会会长兼理事长
澳门国际设计联展组委会主席
澳门RYB国际·三原色设计机构创始人、CEO
丝绸之路创新设计产业联盟副理事长
刘波
PLD刘波室内设计顾问(深圳/香港)有限公司创始人
著名酒店设计专家
亚太酒店设计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深圳空间设计协会会长
蔡鸣
深圳有山设计顾问创始合伙人
餐饮空间全案专家
金堂奖特约讲师
孔新民
《ID+C》杂志副主编
资深媒体人
2018金堂奖评委
张金燕
网易设计全国主管
闫虹
腾讯家居执行总编
朱谦知
中国青年设计师创想峰会组委会执行主席
本次对话在有着设计之都的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对话就《经济转型期室内设计的未来:是荆棘丛生?还是涅槃重生?》这一话题展开本次对话。接下来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这场精彩的对话!
备注:按发言先后,进行排序
今天在座的对话设计之都的嘉宾,有来自台湾、澳门、香港,我们说港澳台也是中国大家庭,可能相对来说是设计前沿的阵地之一,深圳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不同的设计有不同的激荡。我们在港澳台这一部分由张金燕女士作为他们的主持部分。深圳这边还有媒体主办,提问部分就由我们闫虹女士负责。我们长话短说,有请各位就座开始我们的对话。
今天有幸让我负责港、澳、台部分,我觉得艺术和设计紧紧的拥抱在一起。第一个问题是先聊聊变化,很多人说最近两三年是大寒冬。但是我觉得寒冷的背后肯定有自己相对的状况或者应对的方法在里面,所以先从我们的现象来说,香港、台湾、澳门在市场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么多年来香港的国际性一直是被肯定的,香港的包容性很广。在香港设计圈的整个里程、整个过程很多样化,包容性非常强,所以我们不只是专注于做某个专业,它是全面性的,面对的市场比较开放。从香港回归之后,跟国内的交流多了,香港看到更多往东南亚的机会,这个转变很有趣。连带新生代的设计师,有的会比较活跃于国内的市场,有的在其他国家深耕他们的设计。作为设计师应该是打开你不同的可能性,发展开始不受地域性的限制和服务范围。层面也越来越广,这是香港现在开始产生的新变化。
以设计产业来讲,台湾设计师第一个选择是来大陆发展,我个人也是北京、郑州到处跑。为什么是这样子?这个现象从很直接的角度来理解,因为两岸一家人,文化相同、语言相同,到大陆来发展是最简单最快速可以落地的选择。现在在东南亚很多国家也开始在经济上快速的整合发展,越南、柬埔寨,也有很多台湾设计师在那边发展。我们同属于亚洲,两岸四地的发展都是类似的。
我不但是设计师还是澳门设计联合会的会长,这些年在大陆很多城市做过很多交流。我在柬埔寨有一个特区两个海岛的项目,现在有机会多去这些国家做我的作品,并且有可能成为这些地方的地标建筑。我们华人设计师机构怎么样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去发挥?可以为华人的设计师走向海外做一点贡献。 如果深度谈的话,是寒冬还是机遇?这就要看你的机构有没有提前做准备。我为了今天,我十年前就开始布局了,做了大量的准备。这两年国内行业在调整阶段,很多人说是寒冬,但对我来说恰恰相反,我这两年特别忙。未来相信各位很大一部分人的市场就在东南亚、东盟国家的这些,正在热土开发的地区。
感谢三位港澳台老师给我们很深的启发。刚才讲到一个关键词是机会,下一个机会点可能是在东南亚。我们台下坐的都是年轻的设计师,我们享受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福利、人口福利和房地产福利,现在经济放缓,房地产发展也已经放缓,刚才三位台港澳老师提出一个变化,大家都可以感受到这个变化,那下面探讨一个机会,经济转型期室内设计机会点在哪里?
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转型有没有发展的空间和方向?我个人的经验,实际上在室内设计里面是很小很窄的,包括酒店、地产等等。在我的从业生涯当中我发现室内设计有时候是综合性的学科。我们室内空间不仅要好看,还要从品牌定位到产品定位到单价等等融入进去,这样你的公司就成为专业了,这意味着你有生存的空间。提醒我们青年的设计师往这方面留意和关注。中国是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很深的文化,每个地方都有很深的文化可以挖掘,这可以成为你新的表达。
深圳的设计行业和装修行业基本上可以代表全中国比较高的水平。我对深圳的变化感触很深。这个变化是非常大,中间虽然有很多所谓的寒冬,其实也有很多机会和挑战。如果你去把握,我觉得在你心里面永远是春天。受地产经济影响,有的不断扩大自己服务范围,但是我恰恰相反,我是不断的缩小自己的范围。在2000年的时候开始往酒店的方向发展,做国内的品牌,然后做国际的品牌。这个机会是你去创造的,也是你去努力的。要把这份工作当成自己兴趣,去享受它。所以我认为,寒冬跟机遇,我觉得他是相对立的,因为我们世界经济形势也是这样的。
中国的室内设计跟香港、澳门、台湾比之前差距比较大,但是我们通过做杂志我们了解到中国的室内设计进步很大。因为经济危机业务萎缩,因为行业从业人群太庞大,之前不太专业的人,这群人要重新考虑自己的从业生涯怎么规划,怎么才有新的机会。
我们发现在市场变化中,消费者开始转变,越来越多的人群,对情感的买单是前所未有,从来没有人意识到设计是如此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在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可能是一次选择,那以往只是靠施工、画图,用很简略的手法去赢得市场的人,可能就面临着转型。那我们拥有专业知识储备的这批设计师只是面临一个选择题,理性回归不仅仅是选择,几位老师,面对市场的变化,又有怎样的规划?
以前的时候我们是处在很苦的日子,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创意,他开始不分经验,他们面对的是想法,越年轻可能越有优势。原来所谓的设计和创意已经跟我们的生活完全是紧扣很密切了,我完全不觉得从事设计得不到饭吃。我很认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的不只是一个商业的模式,现在大家都明白商业的价值已经在转变了,现在的本质都着重在体验上。设计开始在提升我们的生活,到处需要我们帮忙,到处需要设计师去提升,从看电影到吃饭,到培养下一代的教育,每个空间都需要设计师提升我们的素质。我希望设计师真正可以看清楚设计还是服务生活,你会看到你的前景非常光明的。
现在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思维和作战模式,我一直在提醒我们行业设计师,如果你现在还在用你原来面对客户接案子的方式,那你可能面临一个问题,一两年以后你要被市场淘汰。你必须关注这个改变。我不断地督促自己在快速改变的时代里面,要博学多闻,多看书,多了解所有的科技工具,未来的改变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仅提供经验,因为我没有答案。
市场是发生变化的,是进步的,不单是消费理念,还有很多的东西在发生变化,我有时候会跟公司的年轻设计师讲,要做这一行,你首先要找到自己喜欢的点,同时跟你的职业规划,找到平衡点,你要聚焦。作为设计师要关注专业有关的知识,这是基础。当然设计师不等同于艺术家,不能关起门来在自己家里面按照自己的想法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你还要关注社会的变化、时尚的变化。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用心是可以体会出东西的。
刚才三位老师都谈到一个问题,面对未来设计师以什么样的心态,准备迎接未来。在座都是年轻设计师,大家谈了很多准备动作和心态,是否可以告诉他们未来机会在哪?
提的问题很难回答的,敢问路在何方。我以前20多岁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路在何方,往前面走就可以了。人活着需要勇气需要学习需要尝试。我觉得我很快乐的时候是30多岁的时候,我每天工作加班不觉得辛苦,觉得很享受时光。像我刚才说的,喜爱自己的行业,这是很重要的。这样你很自然的坚持下去,你做15年20年以后自然就有收获的,这是真心话。现在我给年轻的设计师讲,只要坚持自己理想,坚持去做自己喜爱的东西,自然就会有收获,路自然就有了。
年轻设计师怎么从A点到B点,有些人会设立一个目标,那我直接往这个目标直接努力,还有一种情况,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目标,我不知道该干什么。我觉得年轻设计师最重要的是从日常的生活当中学习、观察。我认为设计师的眼光和敏锐度和大众稍微有点差别。我们平时要多观察,我们应该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对于年轻设计师来说,不要纠结什么方式从A点到B,你可以倒推,你只要喜欢这个行业,用心观察这个行业,到一定的年限自然就可以选择出B点出来。
我是老的媒体人,我跟大陆接触很多,我跟年轻设计师交流比较多一点。我是非常关注年轻设计师的发展,有一批设计师从一开始创立公司到今天做得比较好的,我是非常关注的。但是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设计的最好时代,虽然中国设计已经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发现只有提升自己的专业性,才能更好的服务这个时代。未来的青年设计师,未来也会有一批成为大师。我们做家装通过设计让消费者生活更好,让生活更加美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很美好的事情。
感谢在座的所有嘉宾和我们的媒体主编。虽然是中国青年设计师峰会,但是青年的峰会也不能说看谁头发白了。各位有年轻的心,但是他们有非常多的经验,我们通过论坛的形式是为了给我们具备青年心脏的设计师们更多的启发。
▲左起:闫虹、孔新民、符军、刘波、赵东洲、何宗宪、蔡鸣、张金燕。
深圳市
工作地点
联系方式
1862031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