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疫情中对家居设计的几点思考

疫情之下,宅守在家的我获得了一个与家人朝夕相处的机会,随着疫情的蔓延与升级,这段彼此相处的时间也在一次次延长,我们公司就曾经发布过三次延迟复工通知。在回归家庭生活的这段时间,我在以往基础上,对“家是家装设计的唯一出发点”有了更深刻更细腻的体会。
2020年的庚子春节注定将被载入史册,新冠肺炎的阴霾笼罩着整个中华大地,在此民族危难之际,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团结、坚毅、英勇与无私: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宅守在家、一线医护人员奋不顾身、基建人员主动请缨、朴实老农千里送菜、不留名的爱心人士慷慨捐赠防护物资……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动与敬畏,让我们坚信战“疫”必胜,就像这个春天一样,总会如约而至。
平日里,忙于工作,我们很少去思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直到这次疫情爆发,逼迫我们开始反思生命的无常与价值所在,之前的家、公司、工地三点一线的琐碎生活现在看来,也要感慨“当时只道是寻常”了。
01
卫生与收纳
周全布局帮你从容度过特殊时期,未雨也要绸缪
我首先想到的是,“宅”与“家”正与自己的职业息息相关。“宅”本指住所、房子,也做动词:居住,最早脱胎于日本著名漫画家中森明夫的作品,是“御宅族”的缩略形式,从专指那些待在家里,沉迷个人兴趣与爱好而与社会脱节的青年,到当下流行为一种新时尚生活方式与文化,更加侧重追求个人感受与独立,专注于私人空间与精神追求。
“宅”与“家”都更侧重于人的情感的寄托与归属,我们做住宅设计的核心依旧是家和家人,围绕着整个居住空间承载的情感场所来设计。在此主轴之下,我对家庭的功能空间上也做了新的思考。疫情来袭之际,卫生与收纳空间的合理规划变得尤为重要。
卫生空间,提供健康生活的保障。洗衣和晾晒空间是抵御病菌的一道防火线,我们之前就有做过洗衣房的研发工作,从洗衣设备的选择到晾晒消毒衣架的品牌,待洗衣物的分类洗涤,具体到洗衣房的每一个细节处理,我们都建立了相应的比较系统的标准。
在对卫生空间的施工中,下水管道的U型存水弯早已形成我们的施工标配,其应用有效地阻断了异味、昆虫,很好的预防了气溶胶的传播。
我们在之前的项目中,就一直坚持尽量给客户在入户空间设计独立的鞋帽间,疫情过后,原以收纳为主的鞋帽间,就承担起了隔离与消毒的任务。在这里增设各类消毒设施,可以为手消毒的免洗消毒装置、为衣物消毒的挂烫机或衣物护理系统、带有为鞋底保养和除菌功能的设备,如热缩式智能鞋覆膜机,以及存放防护物品的收纳空间。鞋帽间已然成为隔离病毒与细菌的一道屏障,保护家人切实的身体健康。
收纳空间,满足不时之需的囤货要求。在以往的项目中,我们都会为客户在中厨配置一组单冷藏一组单冷冻的冰箱,在西厨配置一个上冷藏下冷冻的冰箱,冷藏冷冻空间是相对充裕的。经过此次疫情,我们考虑对厨房的收纳空间进一步优化,会增加储备特定食物的存储空间的比例,比如四川的泡菜坛子空间,烘焙用品和面粉的储藏空间,还有一些常备的干粮储藏收纳柜等。我们在项目中经常会在中厨设计双灶台加电磁炉,目前看来这样的设计是很有必要的,能够极大解决因疫情不能外出就餐的问题,满足多人在家就餐的需求。
STUDIO.Y作品《清麓》中的中厨
STUDIO.Y作品《艺境云巅》中的厨房
在VZUG上海展厅体验
02
人与空间
空间的多元化与包容性显得人情味十足,丰富设计的可能
在足不出户的日子里,除去空间之外,打交道最多的必然是与自己的家人。而此时的家庭社交空间对于我们而言就显得格外重要,不仅要开放包容,也要考虑到每位家庭成员自身的个性特点,保持足够的契合性与私密性。
当孩子开始网上听课,家长开始线上办公,多人共处书房,书房在变成一家人的社交空间的同时,也有着负载的压力。因为低龄段孩子需要陪同,高龄段孩子害怕打扰,此时考虑到回归个体的独属空间就变得必要起来,根据各种不同的需求,来实现更加丰富多元的空间设计。让所有家庭成员各得其所,是我们设计师的重大职责。
共同生活需要包容,人和空间都需要包容,有包容的空间才会有人情味,有人情味的空间才能让共同生活更有意义。
我们在室内设计的语境中,还是离不开家和家人,因为我们是做家,不是单纯的住宅。设计的目的不应该是将某个私宅项目作为自己去宣发与打造的作品,我们给客户做的私宅设计,首先是客户的家,是客户的情感承载地和庇护所,其次,才有可能是设计师的一个所谓的“作品”,所以我们不必纠结一个空间是否是理论上的标准作品,我们需要更加包容去看待这个问题:空间里充盈着和居住者相得益彰的气息和气质,这是包容的;尊重居住者的所有习惯,这也是包容的。私宅设计的第一阶段需要建立标准,到了第二阶段反而不需要标准,体现居住者的情怀才是更高的追求。
03
空间发展趋势
科技、自然、温度、艺术
虽然我们难以预知未来,正如我们难以预知此次重大灾难的疫情一样,但我们可以凭借着自己的经验与对行业的灵敏嗅觉,试图给出完美自己对空间发展趋势的理解与预判,我们一贯坚持“科技、自然、温度、艺术”的空间发展方向,此次疫情过后,这个方向依旧没有改变,依旧是承载着整个居住空间趋于理想的根基所在。
-
成都市
工作地点
-
联系方式
4000112107


